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鼗,漢語三級字 [4]  讀作鼗(táo),兩旁綴靈活小耳的小鼓,有柄,執柄搖動時,兩耳雙面擊鼓作響。俗稱“撥浪鼓”。 [3]  [5] 
中文名
拼    音
táo
部    首
五    筆
IQFC(86)、QIFC(98)
倉    頡
LOGTE
本    義
北方偏遠少數民族的鼓
詳細字義
長柄的搖鼓
總筆畫
19
筆順編號
3415 3412 1251 4311 254
四角號碼
32147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F17
部外筆畫
6
注    音
ㄊㄠˊ
異體字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鼗táo [1] 
⒈ 兩旁綴靈活小耳的小鼓,有柄,執柄搖動時,兩耳雙面擊鼓作響。俗稱“撥浪鼓”。 [5] 
基本詞義
◎ 鼗 táo
〈名〉
鼗鼓,長柄的搖鼓,俗稱“撥浪鼓” [drum-shaped rattle]。如:鼗鼙(鼗鼓和鼙鼓,都是小鼓) [5]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𠀤徒刀切,音陶。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兩耳還自擊。《廣韻》鼗大者謂之麻,小者謂之料。
小鼓著柄者。《書·益稷》下管鼗鼓。《周禮·春官·大司樂》靁鼓,靁鼗,地上之圜丘奏之。靈鼓,靈鼗,澤中之方丘奏之。路鼓,路鼗,宗廟之中奏之。
《禮·王制》天子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
一作鞀。《釋名》鞀,導也。 亦作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