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鼓鏡

鎖定
鼓鏡又稱古鏡,是柱礎凸出於地面的露明部分,平面呈圓形或方形,以便與柱子銜接,四面加工成混線線腳,明代以後的北方地區建築柱礎大多使用這種形式。 [1] 
中文名
鼓鏡
外文名
Drum mirror
別    名
古鏡
拼    音
gǔ jìng
定    義
柱礎凸出於地面的露明部分
應用學科
建築學術語

鼓鏡定義

鼓鏡又稱古鏡,柱頂石高於台基的部分稱為鼓鏡,鼓鏡的尺寸是柱徑的1.2倍,鼓鏡的邊緣與柱頂打的邊緣要鑿山自然弧線,挖去多餘的部分,這道工序叫做“挖鼓脖” ,鼓脖的深度可在十分之一柱徑或五分之一柱徑之間確定。 [2] 
鼓鏡裝飾的圖形以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人蘭山、五世同轉角蓮最為常見。

鼓鏡鼓鏡石

清式建築柱礎石稱謂,在官式建築中普遍使用,因狀如鼓,故名。
鼓鏡石可分為無鼓釘的素面鼓鏡、有鼓釘的鼓鏡與有雕飾的鼓鏡三種做法,在民間建築和地方手法中,常見有多種多樣的仿照“鼓鏡石”的柱頂石造型。
因“鼓鏡石”代表了清官式建築特徵,故對於方形柱礎,習慣上也稱之為“鼓鏡石”。
方形“鼓鏡石”承載方形柱子,圓形“鼓鏡石”承載圓形柱子。 [3] 

鼓鏡鼓鏡式柱礎

有着3000多年曆史、形制多姿多彩的石柱礎是中國古建築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民間俗稱“磉墩”,文獻謂之“柱頂石”。
柱礎主要的功用:其一是將柱身集中的建築屋頂的荷載分佈於地上較大的面積;其二是石柱礎高出地面,既可防潮,又可使柱腳免受腐蝕或碰損。
由於柱礎很接近人們的視線,又往往成為匠師們施展技藝的好地方,於是就有了隨朝代變遷而變化的多種形制和雕飾,從簡單的線腳、蓮花瓣到複雜的各種鼓形、獸形,由單層的雕飾到多層的立雕、透雕,式樣千變萬化,成為我國石雕藝術的一大門類。
先秦時期房屋建築大多用卵石做柱礎,如安陽殷墟的宮殿遺址。到了漢代柱礎有類似覆盆式,也有反斗式,但樣式極為簡樸。六朝佛教大昌,藝術上增加了新動力,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獅獸、蓮瓣樣式的柱礎。唐代雕有蓮瓣的覆盆式柱礎最為流行。宋代《營造法式》對柱礎形制有具體規定。到了明清,柱礎的形制和雕飾更加豐富,製作工藝已達到登峯造極的水平。
在明清官式建築(包括北京故宮、明清皇家陵寢等)上廣泛使用的鼓鏡式石柱礎以其造型簡潔、體格莊重著稱,其形制是在碩大的正方體平滑石塊上雕出一個凸起的圓盤形狀的造型,外方內圓。
柱礎本身無一絲裝飾,頗有返璞歸真的意味。這種石柱礎與宋代及其以前官式建築所使用的覆盆式柱礎和江浙一帶民間流行的鼓磴狀柱礎完全不同,是朱元璋時代的獨創。
它普遍用於明初的官式建築上,在已進行考古發掘的明故宮遺址、明孝陵等均有發現。其中明孝陵享殿台基上遺留的56個直徑約1米的大型鼓鏡式石柱礎是最為典型的樣本,後來隨着永樂遷都,這種柱礎式樣也被帶到北京,幾乎成為明、清官式建築柱礎的唯一風格,在故宮、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都廣泛使用。 [4] 
參考資料
  • 1.    王其鈞主編,中國建築圖解詞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01月第1版,第39頁
  • 2.    律文秋,王淑華著,北京四合院建築,三辰影庫音像出版社,2016.08,第108頁
  • 3.    李劍平編著,中國古建築名詞解辭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1,第219頁
  • 4.    臧卓美編著,明孝陵 建築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3,第106-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