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气"是汉语词汇,兼具方言与书面语特征。其核心语义包含两方面:一为方言中描述因某事引发愤怒情绪的状态(如"她还在为那件事而鼓气" [2-3]),二指通过语言或行动激发士气的行为(如"场外的同学都在给自己的队员鼓气" [1])。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分别与'泄气''泄劲'构成反义关系 [3],文献考证可追溯至宋代《朱子语类》等典籍。
- 拼 音
- gǔ qì [1] [3]
- 注 音
- ㄍㄨˇ ㄑ一ˋ
- 繁 体
- 鼓氣
- 词 性
- 动词(方言中表示气愤;鼓舞士气) [3]
- 近义词
- 打气、鼓劲 [3]
- 反义词
- 泄气 [3]
语义维度
播报编辑
包含两个独立义项:
- 情绪表达:在方言语境中特指持续性的愤怒状态,通过"鼓"字突出情绪的积蓄特征。例句'她还在为那件事而鼓气'直观展现该用法的时间延续性 [2-3]
- 行为激励:指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增强他人信心,常见于竞技场景描述。如明清小说《西游记》中'擂鼓摇旗为妖王鼓气'的描写
语用特征
播报编辑
- 地域分布:情绪义项多用于北方方言区,常见于口语交流场景;激励义项作为规范汉语词汇,广泛运用于书面文本 [1] [3]
- 语法功能:可接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如'鼓士气'),也可独立使用(如'需要鼓气才能继续') [1] [3]
历史溯源
播报编辑
- 宋代沈括《泗州龟山水陆禅院佛顶舍利塔记》记载'鼓气撼山岳'的军事用语
-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及'鼓舞士气乃制胜之本',形成激励语义雏形
-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双义项并列为规范解释
辨析延伸
播报编辑
- 与"生气"对比:情绪义项强调方言用法(如'她还在为那件事而鼓气'),而'生气'侧重即时情绪爆发 [3]
- 跨语言对应:英语中'feel angry'对应情绪义项,'boost morale'对应激励义项
- 文化意象:民间谚语'鼓气蛤蟆能吞象'借该词讽刺盲目自大现象
学术争议
播报编辑
语言学界对双义项关系存在分歧:
- 主流观点认为属同形异义词,源自不同历史演变路径 [3]
- 少数研究者主张存在语义关联,认为'鼓舞士气'与'鼓起气势'存在隐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