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鼓釘洗

鎖定
筆洗的一種式樣。系仿古銅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釘裝飾,故名。宋代鈞窯、龍泉窯均有燒製。
中文名
鼓釘洗
用    途
洗毛筆
材    質

鼓釘洗用途介紹

元 龍泉鼓釘洗 元 龍泉鼓釘洗
筆洗是古代的一種文具,不在文房四寶之列,但卻同樣是文人墨客案頭不可缺少的物件。鼓釘洗是筆洗的一種,其作用顧名思義為洗毛筆之用。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將筆洗作為文具使用,大多作為收藏品進行收藏,目的有愛好與文物投資等。

鼓釘洗出現年代

“八”字款鈞窯鼓釘洗 “八”字款鈞窯鼓釘洗
鼓釘洗主要在宋代宋徽宗時期的鈞窯、龍泉中有所燒製。流行了一段時間後鼓釘洗造型消失。後來在金、元仿燒較多,至清代雍正七年的時候,仿鈞窯比較成功,包括鼓釘洗的造型。 [1] 

鼓釘洗收藏價值

鈞窯鼓釘洗(宋) 鈞窯鼓釘洗(宋)
1974-1975年河南省博物館對河南禹縣八卦洞及鈞台窯址的發掘,證實八卦洞窯是為北宋徽宗燒製御用瓷器的瓷窯。此外,河北山西部分瓷窯均有仿燒,至金、元更是大量仿燒,但屬於北宋官器仍數量極少,鼓釘洗即屬於這類稀罕之物。它與出戟尊等尊類同為北宋官鈞窯的典型代表。《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編)263頁中有列表,指出見於著錄的北宋官鈞鼓釘洗有銘文數字的共17件,其中銘文“一”的僅七件。出書後20多年間,也未曾聽到有所增加。其稀少程度可想而知。甚至比存世的汝窯器67件還要少。存世的完整器在多數情況下,銘文數字越小則器型越大,反之則越小。關於銘文數字的排列含義,陶瓷界其説不一,有待於更多的史料及實物證據去判定。

鼓釘洗來歷故事

北宋鈞窯天藍釉鼓釘洗 北宋鈞窯天藍釉鼓釘洗
相傳宋徽宗趙佶,通音律好歌舞,喜歡畫畫,字卻特別差,他每次歌舞和畫畫兒以後,總愛臨池弄墨,最讓他傷腦筋的是字始終沒有長進。
有一次,徽宗演樂賞舞,宮裏新選進來幾個漂亮的舞女,所以身心很投人,自己親自去鼓。妙齡少女長袖翻飛,玉足輕勾,舞姿美麗極了。徽宗不知不覺飲酒飲醉了,最後被內待扶到寢宮。睡下不久,他突然起身,大呼展紙備硯。內待聽到傳召,忙備齊一切。徽宗衣衫不整,龍飛鳳舞一般寫起字來,並且筆在紙上運走,有鼓聲隱隱作響,節奏感很強。寫罷,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徽宗倒牀又睡。內待很累,也不在意,就找地方打盹去了。
清 粉青釉鼓釘洗 清 粉青釉鼓釘洗
第二天早朝歸來,徽宗突然發現案上有一幅好字。字體飄逸,起筆如長袖飛舞,落筆如玉足輕勾,秀麗極了。於是忙召內待,問字的來歷。內待很納悶,對皇帝説了昨晚發生之事。徽宗忙命內待再備紙硯,可他寫出的字還不如從前,氣得折了筆砸了硯。
後來,徽宗有天晚上做了一夢,夢到自己手持大筆,在鈞瓷洗裏一蘸,又在一面大鼓上一青,在鼓面上揮筆疾書,頓時鼓面上出現清雅秀麗,剛勁灑脱的字體。這鼓和上次喝醉時所擊的鼓不同,這鼓下面用三隻如意支撐,鼓面大,沒有鼓腰,形狀像是攔腰鋸開的半截鼓。
徽宗醒來後把這夢説給眾臣,大晟府提舉周邦彥,精通音律,很得徽宗的喜愛。他為徽宗圓夢説:“皇上夢中用的筆洗是鈞瓷寶洗,鼓上膏筆。這正是取鼓中的靈氣,收音樂中的韻律,融在洗中。那鼓如意相托,定能心想事成。只要讓陽翟(今禹州)燒製這樣的器物,皇上用了,定能寫出漂亮的字體來。”徽宗聽了大喜,忙命陽翟官員監造這樣的筆洗。
監窯官領旨,讓陽翟官窯最拔尖的窯匠趕製。窯工們費盡心血,終於燒製出一件精美的筆洗:下面三隻如意足、上下沿兒各有一圈鼓釘,洗裏不添水,看着總是水汪汪的。
這鈞瓷筆洗送到宮裏,徽宗用時,膏筆不用添水,並且每次用都能聽到輕輕的鼓聲,寫出的字自成一體(就是後來的“瘦金體”)。徽宗隨即下旨定鼓釘洗為國寶,並御書“鈞官窯鼓釘神洗”幾個大字。這就是鼓釘洗的來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