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點石齋畫報

鎖定
《點石齋畫報》為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由上海《申報》附送,每期畫頁八幅。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創刊,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共發表了四千餘幅作品,反映了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和中國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鬥爭,揭露了清廷的腐敗醜惡現象,也有大量時事和社會新聞內容。
中文名
點石齋畫報
創刊時間
1884年
類    型
旬刊畫報

點石齋畫報創辦背景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文明與科學技術湧進中國的沿海城市。1876年,上海徐家彙天主堂附設土山灣印書館開設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平板石印機構,用照相版技術翻印中國古籍。西洋繪畫技法也使慣用毛筆、宣紙的國畫家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把西洋畫法中的透視、解剖、注重形象寫實等西畫技法吸收融合到自己的繪畫中去,形成了別開生面的“海派”人物畫風。
點石齋畫報 點石齋畫報
先進的石印技術和準確刻畫形象的繪畫技巧是出版畫報的基礎。1884年5月8日,以《點石齋畫報》命名的時事畫報在上海誕生了。
光緒期間的《申報》由洋人掌管,吳友如不樂受制於洋人,最終離開《點石齋畫報》。光緒十六年1896年9月,由吳友如主持的《飛影閣畫報》面世了,亦為旬刊,也用連史紙石印,其內容與《點石齋畫報》相異處是前者看重時事記載,《飛影閣畫報》則注意刻畫仕女人物而已。
《點石齋畫報》刊行數年後即停刊。至光緒末年,曾由《申報》館出過合集,售價昂貴,每部二十大洋,現成稀世珍本,在民間很難覓它蹤影。

點石齋畫報參與文人

參與《點石齋畫報》繪畫者有吳友如、張志瀛、周權香、顧月洲、周慕喬、田子琳、金桂生、馬子明等20餘人,大多是蘇州年畫的畫師 [1]  。這些畫家多參用西方透視畫法,構圖嚴謹,線條流暢簡潔優美。

點石齋畫報意義

作為晚清西學東漸大潮中的標誌性事件,《點石齋畫報》的創辦,涉及諸多至關重要的領域。
首先,它開啓了圖文並茂因而可能雅俗共賞的“畫報”體式,這既是傳播新知的大好途徑,又是體現平民趣味的絕妙場所,日後大有發展餘地。
其次,“畫報”之兼及“新聞”與“美術”,既追求逼真,也包含美感,前者為我們保留了晚清社會的諸面相,後者則體會到中國美術的擅變。
再次,“畫報”之兼及圖文,二者之間,既可能若合符節,也可能存在不小的縫隙,而正是這些縫隙,對晚清的社會風尚、文化思潮以及審美趣味的複雜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最後,那些並非無關緊要的圖中之文,對於理解晚清報刊文體的變化,同樣也不無意義。
至於百年來諸多文人學者對此“遺蹟”之追摹、懷念與憑弔,則從另外一個側面,理解這一晚清獨特的文化景觀
《點石齋畫報》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畫報,共出44部528冊。內容 “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 貼近生活,及時報道社會熱點,朝廷腐敗,列強侵略,民俗奇聞等。生動地展現了晚清各階層人羣的思想湧動和社會變化,對藝術及服裝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參考價值。 [2] 
點石齋畫報 點石齋畫報
參與《點石齋畫報》繪畫者有吳友如、張志瀛、周權香、顧月洲、周慕喬、田子琳、金桂生、馬子明等20餘人,原來大多是蘇州年畫的畫師,他們沒有學習西洋畫的記錄,更沒有遠赴重洋,到海外“鍍金”的經歷。《點石齋畫報》中有大量介紹“海外奇談”的畫面,一部分是參照外國報紙中的照片繪畫的,照片有極佳的透視效果,能更正確反映物體,所以《點石齋畫報》及畫師們對透視技巧在中國畫中應用所起的作用,可以“功不可沒”來形容。但是,更多的畫面是根據新聞報道的文字,再加上作者的想象力來畫的,畫面與事實之間的差距很大,這就如上海人講的“西洋鏡”,千萬當不得真。 [3] 
點石齋畫報 點石齋畫報
申報》館。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期八頁,內容是“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隨《申報》附送訂户。因畫報印刷精美,畫法中西合璧,人物背景生動真實,內容貼近生活,及時報道社會熱點,朝廷腐敗,列強侵略,民俗奇聞……可看性強,時效性足,發行渠道暢通,風靡海上。

點石齋畫報圖文賞析

點石齋畫報氣球升空

氣球升空 氣球升空
1890年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報道:有西人裏那製成新式氣球一具,能載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點鐘行二十五米,各國苟製造此球為行營之用,水陸之兵可以廢;況配大炮於球中,居高擊下,凡鐵橋、輪艦、炮台、火藥庫、電報局及水陸兵弁,皆不可恃。此氣球之善於摧敵也。
這是一則關於熱氣球研製及其在戰爭中作用的設想。由於《字林西報》上繪有熱氣球的形狀,所以畫師朱儒賢描繪的熱氣球與真實的十分接近,而利用熱氣球作為攻擊性武器只是一種想象,所以畫師繪畫的熱氣球下懸的“籃子”也純是憑空想象。
在《點石齋畫報》報道“氣球破敵”後僅幾年,上海的僑民也在上海跑馬場試驗氣球升空,不久又借楊樹浦的“大花園”(舊址於今騰越路195號一帶)進行熱氣球升空表演,一位美國女運動員還從升空的熱氣球上跳了下來,這也是中國出現的第一次跳傘表演。

點石齋畫報船飛上天

船飛上天 船飛上天
幾乎與報道“熱氣球”消息的同時,《字林西報》又報道了美國人研製“飛船”的新聞,大意講,美國某學堂教習藺茉近思得新法,用礬石(這裏是指鋁)等類輕質材料製造風舟一隻,舟內汽鍋一,汽器一,暗輪(螺旋槳)二,風翼四(實際上是雙翼飛機),舵一。風翼寬二邁當又百分之四十。曾在華盛頓地方試行,頗覺靈捷。由於報紙上並沒有“飛船”的照片或圖像,畫師只能參照文字所描述的“飛船”的樣子,把它畫成一隻“帶有4只鳥翼的船”。而在《點石齋畫報》的另一位作者的畫面上,乾脆就把一隻水中航行的輪船搬到了天上。
人類幻想飛上天空,研究、製造飛行器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1911年,法國飛行家環龍(Rene Vallon)應邀來上海做商業性飛行表演,他攜帶“山麻式”(Somer)單翼和雙翼飛機各一架,搭乘郵輪來到上海,飛機先被運到江灣跑馬廳,組裝後經過幾次試飛,然後飛抵市中心的跑馬場,按計劃於5月6日作正式飛行表演。
這一天,上海人空巷而出,上海周邊城市的人們也爭相進入上海,希望一睹會飛的“船”。環龍駕駛的雙翼飛機騰空而起,在空中作各種飛行動作,引起底下的人們無數的尖叫聲、驚歎聲、歡呼聲。但是,飛機在空中盤旋時發生故障,按常規環龍可棄機自救,但是他看到地下方圓一公里的地方全是仰首觀望的人羣,於是他放棄了棄機的念頭,努力爭取將飛機迫降到跑馬場的中央,結果是——人亡機毀。不過,這一天確實是在中國進行的第一次飛行表演,也是上海人第一次看到“會飛的船”。

點石齋畫報摩天大樓

摩天大樓 摩天大樓
電梯的發明使人們免去登高的艱難,鋼鐵、水泥的發明和廣泛用於建築材料,為建築物向更高的高度發展提供了可能。1885年,美國建築師詹尼放棄了傳統的承重牆結構,首次大膽採用鋼框架結構,成功設計和建造成10層的美國芝加哥國內保險公司大樓,併成為當時世界最高建築。這種很高的建築被美國人叫作Skyscraper building,Skyscraper是Sky(天)和Scraper(摩擦物)的合詞,後來Skyscraper building就被漢譯為“摩天大樓”,指很高的大樓。
19世紀後期是美國城市發展的規模化時期,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使城市的地價急劇上漲,於是又刺激了美國Skyscraper building的規模化興建。《點石齋畫報·第一高樓》中講:
美國撥分屯營造司近因市中地價日益昂貴,乃創建二十八層樓。高三百五十尺,周廣八十丈,柱以鋼為之;其下一層全無障隔,設梯二道,並置起落機器十二架,編定逐層號樓,欲由某層達某層,則按號坐於其上,自由轆轤遞送,瞬息即到,無須用力;其餘二十七層皆隔為二十八間,除每層佔去機房一間,合計共得七百二十八間。絕頂登臨,憑欄俯瞰,真有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之慨。
這段文字顯然譯自西方消息報道,描述得很正確和清楚,文章記述了該大樓的層數、總高、佔地面積,總計有多少房間,其中“最下一層全無障隔,設梯二道”應該即今上海商場常見的“自動扶梯”,“並置起落機器十二架”則是總共設有12架電梯。但是畫師張志瀛無法理解能載人隨意上下的“起落機器”(電梯)是怎麼一會事,於是浮想聯翩,把“起落機器”畫在建築的外牆上,真的很像中國人打井水用的“轆轤”。看到這幅中國畫師畫的“摩天大樓”,你一定會啞然失笑。

點石齋畫報觀光火車

觀光火車 觀光火車
1900年,世界博覽會又一次在法國巴黎舉行,法國為此興建了世界最宏偉的全鋼結構紀念性建築物——艾菲爾鐵塔,《點石齋畫報》也對巴黎世界博覽會的籌備情況作了介紹,其中“遊觀台”一文中講:
法國巴里(黎)一千九百年開設萬國大博覽會時,法國人阿魯莽過思創一奇器,以眩各國來觀者之耳目,於是獨出心裁創造遊觀台,長四吉米二百米突,距地高十五米突,安設於會場之首。遊觀者緣梯登台,台上可載五萬一千七百三十二人。台自行走一點鐘可行中國十七八里,循遊會場縱覽一週,可代足力。每行一週,計收台價每客五十參雲。按:此説見之西字報,大抵仿火車之制而改其式為樓台。
畫師朱儒賢也沒看見過這個龐大的“遊觀台”,依然概據西文報紙中描述的樣子,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畫出了巴黎世界博覽會中使用的“旅遊觀光車”的畫,今人看來,依然有趣,還能增加一點思路。而巴黎是用一種雙層車作為市區觀光遊覽車的,也許,其之歷史真的可以追溯到1900年世界博覽會的“遊觀台”。

點石齋畫報賣野人頭

買野人頭 買野人頭
《點石齋畫報》不僅畫了許多外國的“西洋鏡”,還畫了不少外國人在上海租界裏的“西洋鏡”,其中“賣野人頭”一則令人捧腹。
上海的福州路俗稱“四馬路”,以位於“大馬路”(南京路)以南的第四條馬路而得名,舊時屬“英租界”。在19世紀80年代,有一幫美國人租賃四馬路“第一樓茶室”的對面門面開了一“遊樂場”,在門口扯起寫有“新到美國野人,有頭無身,供人觀覽”的幌子,客人只要付幾個銅錢就可以入內觀瞻“野人頭”。畫師田子琳既出自好奇,也是職業的敏感,也到那裏去看“野人頭”,後來他發現,這個被懸掛在牆上幕布裏的“野人頭”倒是像外國人的人頭,但他發出來的聲音則是“其音似上海左近口氣”,於是揭露這美國人賣的野人頭是一場商業騙,“其為賺錢之戲,無甚奧妙,不足推敲”,但是作為社會新聞,確實是一有價值的新聞。
美國人“賣野人頭”是一場商業騙局被揭露後,美國人立即逃之夭夭,而上海則多了一俗語——“賣野人頭”,它有二層含義:其一,商業上的以次充好,民國胡祖德《滬諺外編·新詞典》:“賣野人頭:以惡劣之物品,向人求善價也。”其二,虛張聲勢的方式嚇唬或矇騙他人,如上海人講的:“儂用勿着五勁吼六勁,啥人勿曉得儂來勒‘賣野人頭’。”

點石齋畫報相關點評

點石齋畫報 點石齋畫報
2006年1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中國漫畫史》,該書提到“《點石齋畫報》從內容和畫風來看,該刊上的作品應屬時事風俗畫,不能算作漫畫。雖然在及時反映社會時事方面《點石齋畫報》與時事漫畫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在構思方法和表現方法上卻各有其不同的路子和特點。因此《中國漫畫史》認為過去有人稱該刊為中國第一部漫畫刊物,是不妥當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