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點帶石斑魚

鎖定
點帶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coioides)是鮨科、石斑魚屬魚類。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突。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鰓耙隨着成長而逐漸退化。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臀鰭硬棘Ⅲ枚;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背側黃褐色,腹側淡白;頭部、體側及奇鰭散佈許多橘褐色或紅褐色小點;體側另具5條不顯著、不規則、斜的及腹側分叉的暗橫帶,第一條在背鰭硬棘前緣,最後一條在尾柄上。
點帶石斑魚屬中下層暖水性魚類,常棲息於大陸和島嶼沿岸,但在河口和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在自然環境中喜歡棲居於珊瑚礁、岩礁等光線較暗的地方。屬肉食性魚類,性兇猛,以魚、蝦和頭足類等為食。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在中國分佈於南海、台灣海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點帶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 coioides
別    名
斜帶石斑魚、青斑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鮨科
亞    科
石斑魚亞科
石斑魚屬
點帶石斑魚
外文名
Orange-spotted grouper、Brown-spotted Grouper
命名者及年代
Hamilton,1822
保護級別
(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點帶石斑魚形態特徵

點帶石斑魚
點帶石斑魚(8張)
背鰭Ⅺ-14~16;臀鰭Ⅲ-8~9;胸鰭18~21;腹鰭Ⅰ-4~5。 [2] 
體延長,兩眼間平或是微凸,前鰓蓋具鈍角,角上有鋸齒狀的邊緣,在角的上方有明顯的Ⅴ字形淺槽;鰓蓋上緣直或微凸;鼻孔大體對稱;上頜骨達到或是略超過眼後緣。鰓弓的鰓耙數為8~10+14~17;體被櫛鱗,並有細小的輔鱗;側線鱗58~65。幽門盲囊約50~60個。頭和體背呈棕褐色;魚體和鰭條的中部密佈橙褐色或紅褐色的小點;體側有5條大的、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個黑斑在前背鰭棘的下方,最後的黑斑在尾柄上;當暴露於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而在防腐劑中則變得模糊。 [2] 

點帶石斑魚棲息環境

點帶石斑魚屬中下層暖水性魚類,常棲息於大陸和島嶼沿岸,但在河口和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在自然環境中喜歡棲居於珊瑚礁、岩礁等光線較暗的地方。生長適温為16~31.5℃,最適水温為20~29℃。 [2] 

點帶石斑魚生活習性

當水温低於14℃時,體重250克的個體幾乎不攝食,體重250克以上的個體食慾減退,水温12℃時幾乎潛伏不動,水温11℃時維持成活3天以上,而體重250克以下的個體則出現死亡。水温高於32.5℃,食慾減退。點帶石斑魚的適鹽範圍較廣,在鹽度14~41‰可以生活,最適鹽度20~33‰,在鹽度高的水域中生長較慢,並且容易感染寄生蟲。在淡水中最長忍耐時間為15分鐘。 [2] 
點帶石斑魚屬肉食性魚類,性兇猛,以魚、蝦和頭足類等為食,在人工培育條件下,經馴化後可攝食配合飼料、魚糜和下雜魚。生長速度較快,全長5釐米的魚苗,經1年養殖後,體重可有500克以上。 [2] 

點帶石斑魚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在中國分佈於南海、台灣海域。 [2]  [4] 
國家地區: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國南部領土(莫桑比克海峽羣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肯尼亞、科威特、澳門、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毛里求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莫桑比克、緬甸、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卡塔爾、留尼汪島、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瓦努阿圖、越南、也門。 [3] 
點帶石斑魚分佈圖 點帶石斑魚分佈圖

點帶石斑魚繁殖方式

點帶石斑魚繁殖習性

  • 性成熟
點帶石斑魚屬雌雄同體、雌性先熟魚類。在雌魚性腺發育過程中,先是卵母細胞佔據整個卵巢,但在卵巢的產卵板及卵巢壁周圍彌散分佈着少量精原細胞。在性成熟之後,卵巢內的精原細胞開始發育增殖,逐漸佔據整個卵巢,發生性逆轉,變為精巢,具有雄性生殖功能。 [2] 
點帶石斑魚初次達到性成熟的年齡為3~4齡,人工培育條件下可提前至2.5齡。體重達到2.96~4.05千克,體長50~56釐米。發生性轉變的年齡至少在4齡以上。已達到性成熟的魚在每年的3月份左右,隨水温的升高和攝入營養物質的增多,性腺活動逐漸加強,伴隨水温的繼續升高和攝入營養物質的增多,性腺迅速發育成熟,從4月中旬至6月初進入產卵盛期。點帶石斑魚卵母細胞發育屬於不同步型,在繁殖季節,卵巢內有各個時相的卵母細胞存在,這樣不同階段的卵母細胞就能連續發育以供整個產卵季節的需要。至每年7~8月水温超過30.5℃時,產卵活動逐漸減弱至完全停頓。但卵巢內仍有大量處於Ⅲ~Ⅳ時相的卵母細胞存在。在9~10月水温下降至26~28℃時,卵巢會再次發育成熟並且產卵,但產卵量較少。而後隨着水温的持續降低,卵母細胞逐漸退化吸收,進入冬季以後,性腺發育停止。 [2] 
  • 懷卵量
雌魚全長25~30釐米時成熟(2或3年齡魚),而性轉化常發生於體長55~75釐米。1尾長35釐米的雌魚懷卵量約為85萬粒,而62釐米者為290萬粒。 [2] 
  • 繁殖季節
在中國廣東點帶石斑魚的主要繁殖期為4~7月。一般在海水温度超過21.5℃時開始產卵,產卵高峯期為24~27℃,水温超過29℃產卵基本結束。因為自然海區水温會有年際變化,自然水域的點帶石斑魚產卵也有推遲或提早的變化。 [2] 

點帶石斑魚人工繁殖

  • 親魚選擇
在已達到性腺成熟年齡即4齡以上的個體中,挑選健康、無傷、體表完整、色澤鮮豔、生物學特徵明顯、活力好的個體作為親魚。在一批親魚中,雄魚和雌魚最好從不同地方來源的個體中挑選,防止近親繁殖,使種質不退化,從而保證種苗的質量。 [2] 
  • 親魚培育
親魚培育在網箱中進行。如果是體長50釐米以下的親魚,可放養於規格3米×3米×3米(深)的網箱,體長大於50釐米的親魚,則要放養廠規格5米×5米×3米(深)以上的網箱,以便為親魚的成熟發育提供自由空間。網箱的網目越大越好,以最小的親魚頭部不能伸出網目為宜。 [2] 
親魚的放養密度以每立方米水體放養4~8千克為宜,密度小於4千克/立方米則不能充分利用水體負載力;而密度大於8千克/立方米,親魚生活空間擁擠,容易發病,不利於培育親魚。 [2] 
當水温上升至18℃,攝食完全正常後,即產卵前一個半月至2個月為強化培育階段。在此階段,親魚的餌料以新鮮、蛋白質含量高的小雜魚、魷魚、蝦、蟹等為主,每天投餵1次,投餵量為魚體重的4%,同時在餌料中加入強化劑(成分為維生素、魚油等),每次投餵的強化劑為親魚體重的0.33%,促進親魚的性腺發育。一般經過一個半月至2個月的強化培育,親魚可以成熟,能自然產卵。檢查親魚成熟程度的方法是:用手輕擠壓魚的腹部,如果雄的成熟,精液就會從生殖孔泄出來,如果雌的成熟,用採卵器或吸管,從生殖孔內取出的卵,已經呈遊離狀態。此時,就可以把親魚移到產卵池產卵,或在網箱四周加掛2~2.5米深的60目篩絹網,讓其原地產卵。 [2] 
  • 自然產卵
親魚塭也是成熟親魚交配產卵的場所。在產卵期,親魚塭水從池上部邊緣的溢水口流出,溢水口處為集卵槽,槽內安置篩絹網收卵。魚卵的收集時間一般在產卵的次日早上,但如果產卵量多,頭天晚上便要收集一部分,以防魚卵堵塞收卵網孔而溢出流失。將收集到的魚卵帶水放入一個底部帶開關的100升錐形有機玻璃桶內,靜止5~10分鐘,讓上浮卵與下沉卵充分分離後,打開開關將下沉卵從底部排出,收集上浮卵。 [2] 
親魚在產卵池的產卵時間一般為30~60天,過後就應移入網箱。此時,親魚體質虛弱,常會有些受傷,容易感染疾病,必須做好防病措施。受輕傷者可用外用消毒藥浸泡後再放入網箱。若受傷嚴重的,除浸泡外,還要按魚體重注射青黴素10萬IU/千克,投餵時,餌料中加抗菌消炎藥,如百炎淨等,用量為按魚體重1克/10千克,連投3天,每天投餵新鮮的餌料,以魚食飽為好,每天投餵量為體重的6%左右,經過15~20天的精心管理,產後親魚可以迅速恢復。 [2] 
成熟的點帶石斑魚卵是透明無色的分離浮性卵,圓球形。卵徑為800+30微米。卵膜薄而光滑,無特殊結構。油球1個,居卵正中央,油球徑170+40微米。對鹽度進行調節,受精卵在海水鹽度低於25‰時表現沉性,26.5‰左右時呈明顯的半浮性,28‰以上時為浮性。受精後約5分鐘,卵膜吸水膨脹,形成狹窄的卵周隙,這時的卵徑為840+50微米。 [2] 
  • 孵化
石斑魚的孵化速度與温度有關。點帶石斑魚在鹽度為32.5、水温28℃時,受精卵經過20分鐘發育為2細胞期;40分鐘為4細胞期;50分鐘為8細胞期;2小時為64細胞期;2小時50分鐘為桑葚期;3小時30分鐘為囊胚期;7小時20分鐘為原腸期;20小時30分鐘進入心臟跳動期;25小時45分鐘仔魚孵化。 [2] 

點帶石斑魚養殖技術

點帶石斑魚種苗培育

  • 室內水泥池培育
點帶石斑魚苗水泥池培育的方法與赤點石斑魚基本相同,可參照赤點石斑魚的有關章節進行,在此不再贅述。下面介紹點帶石斑魚人工育苗過程中應注意的技術問題。 [2] 
  1. 水温與產卵、種苗培育的關係:點帶石斑魚為暖水性魚類,其產卵時間與水温有直接關係。當水温達到22℃時開始產卵,水温升至30℃時停止產卵,產卵高峯期為24~27℃。水温29℃時,點帶石斑魚雖然還在產卵,但此時所產卵子的卵徑較小,難以培育,這可能是水温高,親魚性腺發育快,卵子營養物質積蓄不夠之故。在種苗培育中,水温低於22℃,仔魚發育減慢,變態時間長,成活率低;水温高於29℃時,雖然仔魚發育加快,但容易發生病害。由此推定,點帶石斑魚的最佳培育水温為25~27℃。 [2] 
  2. 餌料種類對種苗培育的影響:點帶石斑魚仔魚的口徑小,在開口時只能攝食80微米以下的食物。即使是以小型輪蟲(S-S型)為開口餌料,也要注意小型輪蟲培育是否因水温偏低而使個體變大,最好用150目篩絹過濾後再投餵。沒有小型輪蟲時,可以用牡蠣幼體代替。此外,點帶石斑魚仔、稚魚對不飽和脂肪酸需求較大,故輪蟲、滷蟲在投餵前均需營養強化6小時以上。在營養不足時,魚苗雖然能成活,但在變態後魚苗體色較黑,俗稱“黑仔魚”,活力差,容易死亡。在魚苗變態階段,應保證有充足的大型浮游動物如橈足類等的投餵,以加快魚苗變態和提高成活率。魚苗變態後,口徑增大,常有互相殘食現象,此時應投餵魚糜,並提前做好馴化工作。 [2] 
  3. 點帶石斑魚仔魚攝食節律及日攝食量:實驗結果表明,10日齡的點帶石斑魚仔魚全長3.28±0.24毫米,日攝食輪蟲量為137.25個/尾,晝夜攝食比例為96.61%和3.39%;20日齡的點帶石斑魚仔魚全長6.96±0.76mm,日攝食量為輪蟲56.80個/尾,晝夜攝食比例為91.79%和8.21%,滷蟲136.27個/尾,晝夜攝食比例為98.45%和1.55%,裸33湣33.2個/尾,晝夜攝食比例為91.60%和8.40%。在天氣晴朗、光照充足的條件下,仔魚在早晨及傍晚出現攝食兩個高峯;而在陰雨天,光照強度較弱的條件下,仔魚在正午出現攝食小高峯。20日齡仔魚具有明顯的食物選擇性。據此可推算浮游動物的日需要量,以便正確掌握投餌時間。 [2] 
  4. 密度與培育成活率的關係:點帶石斑魚人工育苗中數量減耗最大的是在仔魚開口階段,其次是變態階段。因此,在投放仔魚時就要考慮一個適當的數量。投放數量太少,出苗時寥寥無幾;數量過大,則會造成個體生長速度差異大,後期殘食嚴重,反而達不到提高出苗率的目的。從生產實踐的情況來看,育苗水體投放仔魚3萬尾/立方米是比較合適的。 [2] 
  5. 水質環境與病害發生的關係:在石斑魚人工育苗過程中,應該儘量保持水質清新,特別是在投餵人工配合餌料、魚糜時要加大換水量,同時做好池底清污,避免因水質不好而引發細菌性疾病。在育苗前期,山現仔魚上浮死亡現象,可能與充氣量過大、光照過強有關。因此,在育苗前期微充氣即可,光照控制在1000勒克斯以下為宜。當仔魚變態後,水温在25℃以上時,容易發生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加大育苗池換水量和經常換池,有預防效果。 [2] 
  • 室外土池培育
  1. 池塘選擇:種苗池以面積一般為1/15~1/5公頃,沙泥質底,保水性奸不滲漏,池底平坦可幹曬的池塘為最好,也可為2/3公頃左右、基本可排幹水的池塘。選擇的池塘要求位於取水方便,鹽度穩定,污染少的海區。另外,交通、電力、生活要便利,周邊治安好。 [2] 
  2. 清塘消毒:清塘的目的是殺死對石斑魚仔魚有害的動物和爭食對象,如野雜魚、蝦、蟹等,清塘一定要徹底。清塘前一般要排千水,使塘底暴曬一段時間,然後注入海水至20~30釐米,用二氧化氯、漂白粉、生石灰和茶籽餅作為清塘藥物。如不能排幹則帶水清塘,但要將水位降到最低,以節省清塘藥物用量。 [2] 
  3. 清塘時間:灑藥時間安排在晴天的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進行,準確計算水體,灑藥後保持7天;漂白粉清塘可以隨時進行,加水調成糊狀全塘均勻潑灑。 [2] 
  4. 施肥養水:施肥養水的目的是培養基礎餌料生物,為早期仔魚提供足夠、適宜的生物餌料。時間安排在產卵的當天或漂白粉清塘後第二天進行。用60~80目的濾水網袋扎住進水管口,進水60~80釐米,然後施肥養水。肥料採用化肥,每公頃用量為尿素75千克,過磷酸鈣15千克,溶解後全塘均勻潑灑;4天后根據水色決定是否追肥,追肥使用複合肥,用量視透明度大小而定。檢查浮游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特別是要檢查適合仔魚開口的餌料生物的數量,若較少,可接種輪蟲入塘,密度為1~2個/升。 [2] 
  5. 魚苗放養:土池培育標粗魚苗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將受精卵直接放在池中孵化。其做法是在1/5~1/2公頃的池塘中設置一個8~10立方米的孵化袋(可用尼龍薄膜製作),每1/15公頃投放受精卵30~50萬粒。在仔魚開口的頭2天投餵牡蠣的擔輪幼蟲,並保持一定密度,然後打開孵化袋將魚苗放入池塘。池塘中的浮游動物數量一般保持在3~4個/毫升,如數量不足,則可投餵其他池塘培養的輪蟲或橈足類。輪蟲、橈足類的培養方法是,將經發酵的小雜魚投入餌料培養池塘,同時加入一些有機腐殖質。浮游動物的收集,是將篩絹網袋(目徑85微米)安放在葉輪式增氧機的後方,每1~2小時收集一次。當稚魚培育至2.5~3釐米時即可收捕。 第二種方法是投放開口後已在水泥池培育5~6天的石斑魚仔魚,其做法是當塘水中輪蟲密度達到1個/毫升時,準備放苗。仔魚從水泥池到池塘用塑料袋帶水充氧裝運,要求包裝密度為15萬尾/袋左右,密度不能太高,否則早期仔魚體表的粘液會將仔魚粘在起,造成死亡。 放苗時間選在天氣較好的上午,如由於時間限制,也可亍傍晚或晚上放苗。放苗在池塘的上風處進行,待魚苗包裝的水温與塘水水温平衡後,先向袋內加入等量塘水,然後輕輕將仔魚倒出。每1/15公頃放養仔魚的密度為40~50萬尾。 放苗前準確測定池塘與原培育池的海水鹽度,若鹽度相差超過5‰,在放苗前應加以調幣,使二者的鹽度相差在5‰以內。 [2] 
  6. 餌料投餵:魚苗入塘後,每天檢查生長及攝食情況,根據魚苗消化道內的飽滿情況決定是否要潑灑魚漿。魚漿開始要全塘均勻潑灑,以後逐漸縮小範圍,最後只在攝食台投餵。根據魚的攝食情況增減魚漿的潑灑量。投餌每天兩次,上午9時和下午5時各一次。 [2] 
  7. 添換新水:魚苗入塘後每天注加少量水至水深1.5米,以後根據水質情況進行換水或大換水。添換水時看抽水口處水質,若比較混濁,就暫不抽水,不抽表面水,防止有油污吸入。根據魚苗生長情況,將濾水網袋由80目更換為60日、40日。 [2] 
  8. 日常管理:①加強巡塘認真觀察魚的活動及攝食情況,加強病害防治工作,發現病、死魚及時撈除,檢查病魚原因,採取對策。 ⑨開機增氧魚苗密度大的池塘要有增氧機,特別是陰雨天和天氣悶熱時一定要增氧。 ③水質管理保持培育水體的pH值範圍7.5~8.4,溶解氧大於4.5毫克/升,氨氮低於0.05毫克/升。保持水質清新。 ④做好塘頭日記每口塘配備專門的記錄本,記錄日期、池號、天氣、水温、鹽度、 投飼、施肥的種類和數量、注排水情況、魚苗攝食及活動情況、水質及透明度的變化情況,定期測定魚的生長情況,隨時檢奩病害情況等,以便分析、總結經驗,提高技術水平或改進操作方法。 [2] 
  9. 收捕轉養:當塘中魚苗長至全長2.5~3釐米時,就準備收捕轉養,收捕時先降低池水水位至80釐米,然後拉網收魚,間隔2~3天再拉網一次,最後可抽水捕捉。捕捉前 1天減少投餌,捕捉當天不投餌。 [2] 

點帶石斑魚成魚養殖

  • 場地條件
營建池塘的海區水質要求與網箱養殖區大致相同。但要求冬季水温要比網箱養殖區的高些。海區的水温在冬季低温期由於大海的容量大,在一定的期間內是相對穩定的,不容易驟升驟降,而在陸地池塘裏的情況要嚴峻得多。例如海區水温15℃期間,寒流突然襲來時,海區水温可能不怎麼降低或只降低1℃左右,但在陸地池塘裏,水温就有可能一下子降低3~4℃,結果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這就要求當地冬季水温要在15℃以上,同時池塘的水也應該儘量深些(2~3米或更深)。在常年水温較高的中國福建、廣東一帶地區,可以選擇龍膽石斑魚、馬拉巴斑、點帶石斑魚、老虎斑等生長迅速的種類。 [5] 
在陸地上建池,海堤應堅固,能抗住颱風和暴雨的襲擊。底質應為泥沙質。泥底質的池塘應通過加沙改良底質,方適宜於養殖石斑魚。池塘水進出應便捷通暢,最好應是大小潮時都能進水。無工農業及生活廢水的污染。交通、通訊和電力供應方便。 [5] 
  • 建池的一般原則
池塘面積過大過小都不適宜,根據經濟上合算、經營管理及操作方便的原則,以1500~7000平方米為佳,水深2米以上,以使水温不太容易驟升驟降。要有獨立的進排水口,從池塘的上方進水,下方排水。池底應該整平,從進水口到排水口應有1:1.5或1:2的傾斜度,以便進排水迅速便捷。池底中央應開有~條寬1.5~2米、深0.5米的主溝,主溝兩側再開數條溝,主溝隨池底一同傾斜,支溝可比主溝淺些,並向主溝傾斜。主溝和支溝的作用一是利用石斑魚喜歡躲在隱蔽處的特點便於捕撈,二是有利於魚的越冬和避暑。池塘應配有水車式增氧機,以便在小潮、無風的日子、深夜和凌晨以及水質條件不好的時候使用。 [5] 
  • 清池及肥水
清池及肥水至少要在放苗的2個月前開始進行。將平整好的池塘露幹並讓太陽暴曬1~2周。進水0.5米左右,用漂白粉溶液(濃度為0.002~0.003%)消毒、清除野雜魚等,在有太陽的日子藥效1~2天即可消失。也可以用石灰(濃度為0.05%)消毒,石灰對酸性底質還有改良作用,不過藥效要1~2周才會消失。 [5] 
待水中藥性消失之後,在進水閘門用篩絹網(60~80目)過濾注入新水至1.4~1.5米。每畝施入雞糞、豬糞等有機肥40~50千克或尿素2~3千克,以及磷酸銨3~3.5千克用於肥水,以利於水中浮游生物的滋生和繁殖。施肥1~2周後,浮游植物繁殖起來,池水呈微綠色,夜間可在水邊用電筒照看,檢查浮游動物的密度。 [5] 
在預備要放養石斑魚之前至少30~40天,在池塘中以每畝300~400尾的密度投放羅非魚。羅非前在池塘中每個月都會產卵繁殖,其小苗將來可以作為石斑魚的餌料。 [5] 
  • 苗種的中間培育
5~6月份出池、全長3~4釐米左右的人工苗種,以及同樣規格的野生苗種,須經網箱中間培育為8~10釐米的大規格苗種後再放在池塘中養成。經過中間培育的苗種個體健壯,成活率較高。苗種中間培育可與投放羅非魚成魚同時進行。用於苗種中間培育的網箱,張掛在樹立於池塘中的竹子或木樁上。網箱規格為4米×2米×1.5米或6米×3米×1.5米,網箱的網目為0.5釐米。苗種按60~70尾/立方米的密度放入網箱。投餵量可為魚的總體重的8~10%,每天分3~4次投餵;以後酌情逐漸減少至魚的總體重的4%~6%,每天分2次投餵。 [5] 
在網箱的上方30釐米處,懸掛一盞40~60瓦的燈泡,用於在夜間誘集糠蝦、橈足類、以及其他的小魚、小蝦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石斑魚苗的餌料。經過~段時間的養殖,網箱中的魚苗個體的大中差異也變大,應該及時進行選別和分苗,以免魚苗互相殘殺。因此,分苗用的空網箱應該預先準備好。 [5] 
  • 養成日常管理
苗種經過40~50天的中間培育,長至8~10釐米時,就可將它們放入池塘進行養成。小心地放低培育網箱的一邊,再拉起網底,魚苗就全部遊入池塘。養成的放養密度為每畝400~500尾。這時,池塘中的羅非魚苗已有相當數量,可以作為石斑魚苗的餌料,同時也還有新的羅非魚苗繼續繁殖出來。以海水魚飼料餵養石斑魚,飼料應該定點投餵,一部分放入飼料台,以便觀察攝食情況,一部分可直接撒入池中。飼料台用6毫米的鋼筋製成80釐米×80釐米×20釐米的框架,外面再包以40目的篩網,掛在水面以下80~100釐米的地方。 [5] 
為了把握池中石斑魚的總量並以此決定投餌量,應該每個月拋網捕取一些石斑魚用於測量體長和體重。測量後的魚應放回原池塘。 [5] 
在養成過程中,池塘的水質應保持清新,水色微黃綠或帶點黃褐色,溶解氧應在4毫克/升以上。應該每隔1~2天利用潮水的漲落更換15~20%的池水。換水時,進水口和出水口都應裝有60~80目的篩網,以攔住池中的浮游動物不使其流失,也不使海中有害生物的卵和幼體進來。在低潮(不好換水)、天氣悶熱的凌晨、深夜或水質不好的時候,要用水車進行增氧。 [5] 
每天應該對天氣、水温、鹽度、溶解氧着進行觀察、測定和記錄。在天氣驟然變化時,尤其是颱風、暴雨季節,應該更加註意求質的變化,及時發現問題,採取對策。 [5] 
  • 收成
生長快的點帶石斑魚等,經過7~8個月的養殖,許多個體可達商品規格,應該開始按捕大留小的原則收成。在池塘中原先放置餌料台和投餌的地方,張掛可以靈活抬高和放低的網箱(規格為6米×3米×1.5米或8米×4米×1.5米,網目為1~2釐米),並將之沉入水中。在網箱中放置~些綁在~起的直徑15~20釐米、長40~50釐米的硬塑料管,這些塑料管的作用是誘使石斑魚棲息其間以便於捕捉,經過幾天的照常投餌,石斑魚就會棲息在這些塑料管中及其近旁。每天凌晨,輕輕地提起網箱,就可方便地將達成商品規格的石斑魚挑出,放入預先準備好的暫養網箱(規格為6米×3米×1.5米或8米×4米×1.5米,網目為1~2釐米)中,而將未達到商品規格的魚放回池中。在石斑魚暫養等待出售期間,每隔2天投餌1次,飼料為海水魚飼料,投餌量為魚體重的4~6%。出售前~天要停止投餌,以便長途運輸。第六節石斑魚潮間帶封閉式水池養成技術一、建池場所及池子的基本結構。 [5] 

點帶石斑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點帶石斑魚主要價值

點帶石斑魚生長快、適應性強、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東南亞地區及我國名貴的海產魚類之一,也是重要的海水養殖種類。另外,點帶石斑魚還具有以下優良經濟性狀。 [6] 
點帶石斑魚營養豐富,其含肉率為74.1%,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的含量分別為19.14%、1.41%、0.99%和76.63%;18種氨基酸總量為21.85%(佔鮮樣),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為8.87%,佔氨基酸總量的40.59%,4種鮮味氨基酸含量為8.53%。其氨基酸構成比例符合FAO/WHO標準。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為103。DHA和EPA含量豐富,佔脂肪酸總量的21.88%。 [7] 
參考資料
  • 1.    Epinephelus coioides  .fishesofaustralia[引用日期2020-04-01]
  • 2.    麥賢傑等編著,海水魚類繁殖生物學和人工繁育,海洋出版社,2005.03,第166-177頁
  • 3.    Epinephelus coioide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4-06]
  • 4.    Epinephelus coioides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4-06]
  • 5.    黎祖福等編著,南方海水魚類繁殖與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2006.04,第55-57頁
  • 6.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243頁
  • 7.    徐大為,邢克智,張樹森,楊永海,白東清,陳成勳,郭永軍,王慶奎.點帶石斑魚的肌肉營養成分分析[J].水利漁業,2008,(第3期):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