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

鎖定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位於泰為爾納德邦京格萊佈德縣,瀕臨孟加拉灣,以其獨特的海濱廟宇羣而聞名於世。默哈伯利布勒姆城過去曾是海港,曾發現過中國、波斯羅馬的古幣。因早年曾七座巨石塔廟,故又稱"七塔城",現在仍保存五座塔。
中文名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
外文名
Group of Monuments at Mahabalipuram
地理位置
孟加拉海灣馬德拉斯城附近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遺產信息

遺產名稱: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
Group of Monuments at Mahabalipuram
入選時間:1984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vi)
地理位置:N12 37 00.012 E80 11 30.012
遺產編號:249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遺產描述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坐落於離孟加拉海灣馬德拉斯城僅五十八公里之隔的海濱小鎮。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修建於公元七世紀拉賈斯坦統治時期,以其獨特的海濱廟宇羣而聞名於世,現在仍保存五座塔。這些經受風雨和大海洗禮的壯麗廟宇歷經歲月更迭,充分展現出帕那瓦文化沒落時期的藝術風格。
198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i)(vi),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恆河下游”的淺浮雕和象島的淺浮雕一樣,是一項獨特的藝術成就。
遴選依據標準(ii):默哈伯利布勒姆的雕塑的影響,以其造型的柔軟和柔韌為特徵,其影響遠遠蔓延到柬埔寨、安南和爪哇等地方。
遴選依據標準(iii):默哈伯利布勒姆是對印度東南部帕拉瓦(pallava)文明的傑出見證。 [1]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世遺評價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是7世紀至8世紀期間,帕那瓦國王們沿着科羅曼德爾海岸開闢岩石而建的。其中特別著名的有:拉特(戰車形式的廟宇)、曼荼羅(巖洞寺廟)、名為“恆河的起源”的巨大露天浮雕以及裏瓦治寺院(寺內有數以千計的關於濕婆神的雕像)。 [1]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遺產簡介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2張)
默哈伯利布勒姆曾是康切普蘭王國的首都城市,又稱為“七寺城”,是印度東南泰米爾納德邦的旅遊勝地,瀕臨孟加拉灣,早在七世紀就成為印度教的活動中心。該城過去是海港,曾發現過中國、波斯和羅馬的古幣。這裏有許多5至8世紀的名勝古蹟。其中特別著名的有:拉特、曼荼羅寺廟、名為“恆河的起源”的巨大露天浮雕以及裏瓦治寺院。拉特的原意是“馬車”,所以這裏也被稱五馬車寺廟。該寺廟建於公元650年左右,原有八座,今存五座,各由一塊巨石雕鑿而成,以印度教舉行慶典或祭祀時所使用的馬車為造型,是南印度特有的建築風格。廟塔略呈梯形,逐層往上縮小,頂端為馬車車篷形。這種造型是依照公元前印度原住民——多拉維達人的建築樣式所建造。這支民族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逃到南印度,在南印度留下的寺院原型,對本地寺院建築帶來莫大影響。
這五座拉特都是直接在石頭上雕刻出來的,從內到外都充滿精細的雕刻,其中有四座排成一列,由入口處算起,依序是:勝利女神廟——有四面斜坡屋頂,廟內有勝利女神浮雕,廟前石獅象徵勝利,造型簡潔。濕婆神廟——屋頂以多座拉特組成,成階梯狀上縮,頂端再以拉特作收,牆上刻有多尊神像浮雕,廟後有濕婆神的座騎——公牛難第石雕。毗濕奴神廟,有三層屋頂,逐層內縮,最上層為兩坡斜頂,皆以拉特形狀為飾。濕婆神廟——為五座中最高的一座。雨神廟——是單獨的一座拉特,廟前有實物大小的大象石雕,它象徵力量與季風。
廟宇修建於公元七世紀拉賈斯坦統治時期,展現出的是帕那瓦文化沒落時期的藝術風格,是一些歷經歲月、經受風雨和大海洗禮的壯麗廟宇。這座離孟加拉海灣馬德拉斯城僅五十八公里之隔的海濱小鎮,沿海岸線佈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鵝卵石,形成了奇特的鵝卵石風景線,而參觀者絡繹不絕正是因為這裏數英里的自然沙灘風景和石刻藝術,這裏的石刻獨特的魅力在於:它們反映出了這裏日常生活的種種自然情態;與其他地方顯著不同的是其他地方如泰彌那都的石雕通常描繪的都是神靈的圖案。
著名的阿諾那苦行浮雕又稱“恆河降下”,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浮雕,講的是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柯婆羅多》中的英雄阿諾那的故事,石雕刻有形象生動的神靈、魔鬼和動物的圖像100多幅。高9公尺,寬27公尺的岩石表面分成左右兩半,中央縱向的裂痕被當成河流,刻出象徵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恆河,以及蛇神那嘉,浮雕右側下段有大小不同的象羣,朝著中央河流前進,左側下段雕有南印度特有型式的拉塔寺院,左右側上段有大約40組成對的大小神祇雕像,以飛翔的姿勢朝著中央河流前進,浮雕左側上段靠近河流旁有以單腳站立修行的阿諾那。裏瓦治寺院裏有數以千計的雕刻,表現了信徒們對濕婆神的崇拜。另外還有十六個不同時期修建的人工巖洞散佈在該地區的不同地方。
市內的一座小山頂上,聳立着一尊巨大的花崗石石像,高達18.2米,威嚴雄偉、光彩奪目,為耆那教崇拜的巴胡巴里神像。每隔12年,耆那教徒在此舉行一次巴胡巴里神像灌頂儀式,用牛奶、水、椰子汁、糖水、檀香糊、鬱金粉、甘蔗汁、硃砂及花瓣等給這尊神像清洗打扮。儀式莊嚴肅穆,盛況空前,各地的耆那教徒都趕來參加。據説,1981年馬胡巴里誕辰1000年時,來這裏參加慶典的耆那教徒有50萬人。默哈伯利布勒姆在每年一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五日期間舉行跳舞節,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舞蹈節目包括部落舞蹈、木偶劇均來參加這一聚會,在節日期間還舉行古典的、傳統的音樂晚會。 [3] 

默哈伯利布勒姆遺蹟羣知識鏈接

《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印度史詩,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説故事作為插話,是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
耆那教
耆那教是印度傳統宗教之一,耆那一詞原意為勝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耆那教耆那教自稱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有其獨立的信仰和哲學。相傳原有24位祖師,始創人為笩駄摩那 (前599年—前527年)。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該教弟子尊稱創建者為偉大的英雄,即大雄。該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脱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該教是一種禁慾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也不從事農業。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耆那教中不存在作為宇宙創造神,保護神和破壞神的概念,神為了降伏惡魔而投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不由神造。耆那教不講究信神,但崇拜24祖。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