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黔東革命根據地

鎖定
黔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三軍在賀龍、夏曦、關嚮應的率領下,與黔東人民共同開創的。時間的劃分,上限為紅三軍撤離彭水,西渡烏江向貴州轉移的1934年5月上旬開始,下限為1934年12月黔東特委、紅二、六軍團黔東獨立師堅持黔東根據地鬥爭失敗終止,歷時8個月之久。地域和範圍,它包括貴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及重慶的酉陽、秀山等縣毗鄰地域,縱橫200多里,人口10多萬。
中文名
黔東革命根據地
地    區
貴州
發生時間
1934年7月21日至22日

黔東革命根據地發展歷史

黔東特區,位於貴州東部的武陵山區,包括沿河、印江、德江、松桃、石阡、江口及四川酉陽秀山等縣毗連地域,縱橫200餘里。黔東地處武陵山脈,西有烏江天險,東有梵淨山屏障,與川、湘、鄂毗連。1934年5月,賀龍、關相應、夏曦率領紅三軍進入黔東地區後,6月,佔領沿河縣城。隨後,紅軍在川黔邊發動羣眾,廣泛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黔東民間武裝“神兵”投奔紅三軍,其首領冉少波等受到賀龍等親切接見。紅三軍發佈《告神壇書》,召開羣眾大會,號召“神兵”參加紅軍,得到積極響應。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楓香溪召開會議,根據黔東地區“羣眾的鬥爭與情緒”和“敵情的薄弱”,決定在印江、德江、沿河一帶開展蘇維埃運動,建立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
楓香溪會議後,紅三軍立即從幹部中抽調100多人進行短期培訓,組成七、九兩師宣傳隊,奔赴各地發動羣眾,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同時又抽調部分幹部、戰士,組成若干小分隊,分赴黔東各縣,作為建立地方武裝的基礎。為了發動羣眾,安定民心,紅三軍和湘鄂川黔邊特區軍事委員會先後發佈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佈告》、《沒收地主豪紳的糧食財產之條例》、《農民協會的綱領及草案》、《革命委員會政治綱領及組織法草案》等文告,號召和組織黔東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在湘鄂西中央分局的具體指導下,經過一個多月的組織發動,各地蘇維埃政權先後建立,到7月底,建立了14個區革命委員會和3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與此同時,各區革命委員會成立了區保衞隊,鄉蘇維埃政府建立以後,領導羣眾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鬥爭。黔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1934年7月21日,在沿河縣鉛廠壩張家祠堂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宣佈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到會的有印江、沿河、德江3縣的代表和紅軍代表135人。大會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主持,提出了實行土地革命、組織僱農工會和蘇維埃代表會議,武裝工農(組織3萬人的自衞隊,1萬人的游擊隊,動員3000人蔘加紅軍)三大任務。大會通過了《沒收和分配土地條例》、《農村工人保護條例》、《關於工農武裝問題的決議》、《優待紅軍及其家庭條例》、《關於肅反問題決議》和《關於苗族問題的決議》。大會選舉夏曦、賀龍、關嚮應等80名委員、32名常委組成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主席孫秀亮,副主席秦育青、陳正國。特區革命委員會直屬湘鄂西中央分局領導,下轄各區革命委員會。
黔東特區成立後,開展了以土地革命、鞏固政權、發展武裝、粉碎敵人的進攻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在蘇區範圍的各縣中,絕大部分鄉鎮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農民協會、貧農團、共青團、婦代會,實行了土地革命,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使農民從政治上、經濟上都得到解放。與此同時,紅三軍組建了由“神兵”改編的黔東縱隊,又組建了沿河、黔東、印江、德江、川黔邊五個獨立團,共1500餘人,此外,各地組織了30多支大小不一的區、鄉游擊隊,工農武裝發展到4500人。
黔東特區革命政權的建立和工農武裝的開展,震驚了貴州軍閥。王家烈調兵遣將,先派廖懷忠,後任命蔣丕緒為第三路指揮,李成章為第四路指揮,利用惡霸團總,並聯合川軍屢屢進犯革命根據地。特區軍民為保衞革命政權,與敵人進行了無數次英勇戰鬥,取得了重大勝利。1934年8月,紅三軍在松桃麻陽瑪瑙山戰鬥中,消滅了當地的地主武裝。在淇灘殲滅了黔軍傅衡中旅的一個營,繳獲槍支百餘支。在印江木黃消滅黔軍黎剛所部。在特區政府頒發了《關於奪取革命戰爭勝利的決議》,向根據地人民發出了支援前線,粉碎敵人“圍剿”的戰鬥動員令。為了增強反“圍剿”的力量,湘鄂川黔邊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將黔東縱隊和各獨立團的大部分合編為紅三軍黔東獨立師,賀炳炎任師長,熊仲卿認政委,冉少波任副師長。黔軍李成章率所部五團兵力,大舉進犯黔東特區。紅三軍採取“避實就虛”的戰術,在楓香溪、譙家鋪等地打擊敵軍。9月28日,紅三軍主力紅七師進到木黃,數倍之敵跟蹤而來。賀龍當機立斷,指揮小部隊佯裝主力,鉗制敵重兵防守的老寨方向。主力軍大部搶渡木黃,猛攻敵人佈防薄弱的地茶方向的巖口坪,全殲守敵,搶佔了制高點,打擊了李成章來援之敵,取得了木黃戰役的勝利。10月中旬,紅三軍為消滅黔軍楊暢時部,奔襲沿河縣城。在浮萍塘、黑水打擊和殲滅楊部後,再佔沿河縣城。
紅三軍與地方武裝緊密配合,勝利地粉碎了川湘黔三省軍閥的聯合進攻,保衞了蘇區,紅三軍自身也得到了休整和擴大。到1934年9月,蘇區範圍擴大了近一倍,已擁有印江、德江、沿河、松桃、石阡、江口及四川酉陽縣地域,縱橫200裏,人口10萬人以上,建立了17個區革命委員會,100多個鄉蘇維埃。
1934年10月24日,從湘贛邊區突圍西征的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在印江木黃勝利會師。會師後,紅三軍恢復了紅二軍團番號。並決定主力撤離黔東,挺進湘西,創建新的根據地。為了加強對黔東根據地的領導,決定成立黔東特委,調六軍團政治部主任段蘇權擔任 。同時,又重新組建黔東獨立師,由六軍團五十三團團長王光澤任師長,段蘇權兼任政委,在黔東特委領導下檢查鬥爭。10月28日,紅二、紅六團從南腰界出發挺進湘西。黔東獨立師也離開南腰界,回到特區中心區域鉛廠壩一帶活動,牽制敵人,掩護主力紅軍轉移。鑑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為保存實力,黔東特委決定,獨立師撤到梵淨山,利用天險,隱蔽待機,以圖發展。11月中旬,特區革命委員會副主席秦育青率領特區保衞隊、傷病員和機關工作人員200餘人,從沿河出發,向梵淨山轉移,途中屢遭敵清鄉隊襲擊,僅少數人脱險。11月23日,敵李成章部在地方民團配合下,分3路圍攻獨立師。紅軍指戰員英勇反擊,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為保存實力,獨立師於24日撤出陣地,越過梵淨山頂,向松桃方向突圍。沿途遭到黔軍和民團多次襲擊,部隊損失重大,政委段蘇權負重傷,部隊僅剩300餘人。28日,獨立師餘部進入四川酉陽縣境的太平壩,又遭敵民團阻擊,經過浴血奮戰,終因彈盡糧絕,被迫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師長王光澤不幸被俘犧牲。只有10餘名指戰員英勇奮戰,衝出重圍到達湘西找到紅軍主力。 [1] 

黔東革命根據地人事任命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會分工:
主席:孫秀亮
副主席:秦育清、陳正國
土地部長:田興才、王順幫
軍事部長:湯福林、張均
勞動部長:孫永臣
經濟部長:李芝蘭
政治部長:羅享舉、黎光富
辦公地點在沿河縣譙家土地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