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鱗軸脈蕨

鎖定
黑鱗軸脈蕨(Tectaria fuscipes (Wall. ex Bedd.) C. Chr.)為三叉蕨科三叉蕨屬下的一個種。
中文名
黑鱗軸脈蕨
拉丁學名
Tectaria fuscipes (Wall. ex Bedd.) C. Chr. [2]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三叉蕨科
三叉蕨屬
黑鱗軸脈蕨

黑鱗軸脈蕨形態特徵

植株高40-5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約1釐米,頂部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7-8毫米,先端纖維狀並稍捲曲,全緣,膜質,褐黑色。葉簇生;葉柄長20-25釐米,基部粗約3毫米,深禾稈色,上面有淺溝,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下部疏被與根狀莖上同樣而開展的鱗片,向上部的鱗片逐漸變小並捲曲;葉片二型,橢圓狀卵形,長25-30釐米,基部寬15-18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心臟形,基部三回羽裂,向土部二回羽裂,能育葉通常縮狹;羽片3-6對,下部的近對生,向上部的互生,間隔1-1.5釐米,稍斜向上,基部一對有短柄,其餘的無柄;基部一對羽片最大,斜三角形,長8-10釐米,基部寬6-7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截形而不對稱,基部有一對分離的小羽片,下側小羽片明顯伸長,向上部深羽裂達2/3;中部羽片披針形,長6-7釐米,基部寬2.5-3.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截形而近對稱,深羽裂達2/3;裂片約8對,間隔1-1.5毫米,稍斜向上,鐮狀長圓形,長6-7毫米,基部寬4-0毫米,鈍頭,全緣或淺波狀。葉脈一般分離,但不育葉的裂片下部常聯結為三角形的網眼,小脈羽狀,二叉,上面不明顯,下面僅可見。葉紙質,幹後淡褐棕色,兩面均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長毛,葉緣有密睫毛;葉軸深禾稈色,偶有線形捲曲的褐黑色小鱗片,與羽軸、小羽軸及主脈兩面均密被有關節的棕色毛。孢子囊羣圓形,着生於上側小脈頂端,每裂片有5-7對;囊羣蓋圓腎形,全緣,薄膜質,淡棕色,上面被毛,宿存。染色體2n=80。 [1] 

黑鱗軸脈蕨參考文獻

中國植物誌:6(1):044
黑鱗軸脈蕨(蕨類名詞及名稱)擬肋毛蕨、屏東擬肋毛蕨(台灣植物誌)

黑鱗軸脈蕨產地生境

產西藏南部。印度北部和緬甸也產之。模式標本產地:印度。 [1] 

黑鱗軸脈蕨本種提示

本種與產於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的光滑軸脈蕨Ctenitopsis glabra Ching et C. H. Wang 形態相似,故向來常被誤認為同一植物,但本種形體較小,羽片數目較少,僅3-6對,羽軸及羽片兩面均密被有關節的棕色毛,而且分佈區也不同,所以易與後者區別。根據田川基二的報道,本種也產於台灣,但作者懷疑可能是光滑軸脈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