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鱗短腸蕨

鎖定
黑鱗短腸蕨(Diplazium sibiricum (Turcz. ex Kunze) Kurata)是蹄蓋蕨科、雙蓋蕨屬夏綠中型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黑色,直徑2-3毫米,先端被鱗片;鱗片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闊披針形,邊緣有稀疏的小齒;葉二列疏生或近生。能育葉長達80釐米;葉柄長達45釐米,基部黑色,向上禾稈色;葉片闊三角形,長寬近相等,達35釐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深裂。葉幹後草質,綠色或褐綠色,葉軸和羽軸禾稈色,下面沿羽軸、小羽片中肋及主脈或多或少有灰白色柔毛,幼嫩時毛較多。孢子囊羣矩圓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3對,生於小脈中部或上部,單生或基部上出小脈雙生;囊羣蓋成熟時淺褐色,膜質,從一側張開,邊緣齧蝕狀,宿存。
分佈於中國、日本(本州北部、北海道)、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西伯利亞至歐洲部分)至歐洲北部。生長於海拔1100-2400米的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下。
黑鱗短腸蕨可以盆栽觀賞或配置山水盆景。根莖可以入藥,中醫清熱解毒,止血,驅蟲。主治蛔蟲病,外傷出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黑鱗短腸蕨
拉丁學名
Diplazium sibiricum (Turcz. ex Kunze) Kurata [8] 
別    名
黑鱗雙蓋蕨
圓齒蹄蓋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雙蓋蕨屬
黑鱗短腸蕨
命名者及年代
(Sommerf.) Ching,1965 [2]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黑鱗短腸蕨形態特徵

黑鱗短腸蕨
黑鱗短腸蕨(5張)
夏綠中型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黑色,直徑2-3毫米,先端被鱗片;鱗片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闊披針形,邊緣有稀疏的小齒;葉二列疏生或近生。能育葉長達80釐米;葉柄長達45釐米,基部黑色,向上禾稈色,中部以下疏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葉片闊三角形,長寬近相等,達35釐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深裂;側生羽片達10對以上,互生,略斜向上,矩圓闊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一對較大,長達18釐米,寬達8釐米,先端羽裂漸尖,向基部縮狹,有柄;側生小羽片達10對以上,近平展,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通常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平截,有短柄或無柄,下部的2-3對略縮短,常呈長卵形,先端鈍,中部的較大,長達3.5釐米,寬達1釐米,羽狀深裂;小羽片的裂片約達10對,矩圓形,先端鈍,邊緣有粗圓齒或近全緣,偶為淺羽裂,基部的1-2對有時幾完全分離;葉脈羽狀,上面可見,下面稍隆起而明顯,常呈紫褐色,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小脈約可達5對,單一或分叉,伸達裂片邊緣。葉幹後草質,綠色或褐綠色,葉軸和羽軸禾稈色,下面沿羽軸、小羽片中肋及主脈或多或少有灰白色柔毛,幼嫩時毛較多。孢子囊羣矩圓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3對,生於小脈中部或上部,單生或基部上出小脈雙生;囊羣蓋成熟時淺褐色,膜質,從一側張開,邊緣齧蝕狀,宿存。 [3]  孢子黑褐色。 [4] 

黑鱗短腸蕨主要變種

無毛黑鱗短腸蕨Allantodia crenata (Sommerf.) Ching var. glabra (Tagawa):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兩面光滑無毛。分佈於中國、日本(北海道、本州、四國)及韓國;在中國分佈於河南(盧氏老君山)、陝西(秦嶺太白山、華山)、甘肅(蘭州興隆山)、四川(理縣、大相嶺)、雲南(德欽、中甸)、西藏(波密)。生長於海拔1400-3000米的山地針闊混交林及闊葉林下。 [3] 

黑鱗短腸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日本(本州北部、北海道)、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西伯利亞至歐洲部分)至歐洲北部。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吉林(安圖長白山)、遼寧(鳳城)、內蒙古(大興安嶺、赤峯、大青山、額爾古納旗烏拉山、陰山)、河北(赤城黑龍山、遵化、東陵、興隆霧靈山、蔚縣小五台山、懷來、淶源、阜平)、北京(百花山、密雲、懷柔)、山西(寧武蘆牙山、交城、霍縣、關帝山)、陝西(眉縣太白山、寧陝)、河南(伏牛山區欒川老君山)。生長於海拔1100-2400米的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下。 [3] 

黑鱗短腸蕨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孢子吸漲後細胞變為深綠色,自接種後10-12天萌發,先是從孢子壁的單裂縫裂開處伸出初生假根,初生假根內有少量的葉綠體或沒有,孢子萌發為向心型( Momos 1942)。 [4] 
絲狀體:原葉體原始細胞橫裂為2,前端細胞再進行橫裂成為3個細胞長的單列絲狀體時,最前端的細胞先斜向或縱向分裂,產生2個細胞。其中一個發生斜向分裂產生頂端細胞。 [4] 
片狀體:片狀體4-5個細胞長時,前端為4個細胞寬,從片狀體開始孢子壁脱落。當片狀體6-7個細胞長時,前端中部出現凹陷,此後前端出現分生組織,進入幼原葉體時期,幼原葉體生長十分迅速,兩翼面積急劇擴大。 [4] 
原葉體:原葉體的發育為鐵線蕨型(Nayar & Kaur 1971),分生組織3-4個細胞,細胞表面觀為梯形。邊緣細胞一層約43-50微米,原葉體廣寬圓狀心臟形。寬度大於長度,一般4.5毫米×2.6毫米,最大可達8毫米×5.5毫米兩翼前端略斜向上升,內側又開,外倒邊緣全緣無波折,邊緣細胞多角形,翼細胞也為多角形,無毛狀體。 [4] 
中脈:寬圓狀卵形,向表面鼓起,一般5-9層細胞,約280-450微米厚,6個月齡的原葉體中脈厚達13-15層細胞,0.8-1.1毫米,中脈背腹兩有假根。 [4] 
假根:假根直徑13-20.1微米,最長2.2毫米,壁棕褐色,前端球形膨大。 [4] 
性器官:自接種6-12周出現性器官,頸卵器產生在生長良好的原葉體中脈的背腹面上,稍向後傾斜,可達數十個,然後在此原葉體上產生精子器,精子器位於原葉體的後端、邊緣或中脈處。生長不良的帶狀和片狀幼原葉體的表面和邊緣都有大量的精子器,在衰老的原葉體上精子器更多,此雄原葉體不再產生頸卵器。精子器長圓球形,高50-80微米左右,直徑48-70微米,精子器壁由3個細胞組成,基細胞高於環細胞,精細胞成熟時蓋細胞一側裂開,或孔裂放出精子。 [4] 

黑鱗短腸蕨主要價值

黑鱗短腸蕨可以盆栽觀賞或配置山水盆景。 [5]  根莖可以入藥,中醫清熱解毒,止血,驅蟲。主治蛔蟲病,外傷出血。 [6] 

黑鱗短腸蕨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7] 
黑鱗短腸蕨 黑鱗短腸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