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鰓刺尾魚

鎖定
黑鰓刺尾魚(Acanthurus pyroferus),隸屬鱸形目、刺尾魚科、刺尾魚屬,為一類泛珊瑚礁區域的熱帶海水魚類。黑鰓刺尾魚分佈於西部及南部太平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圖瓦魯島,多活動於珊瑚礁豐茂的地區,覓食礁石上的有機物碎屑。本種在幼年時顏色亮麗,成年後則改變極大,故作為觀賞魚在幼年和成年時它有兩個名字,分別為黃吊及巧克力吊。
中文名
黑鰓刺尾魚
拉丁學名
Acanthuruspyrofe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真骨下綱
鱸形目
刺尾魚科
刺尾魚屬
黑鰓刺尾魚

黑鰓刺尾魚地理分佈

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塞昔爾,東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羣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曾發現,以北部、東北部海域最多。

黑鰓刺尾魚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長度平均約為25釐米。 [1] 
黑鰓刺尾魚頭小,頭背部輪廓隨着成長而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鋭,分別具VII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幼魚時尾鰭呈圓形,隨着成長逐漸呈彎月形,成魚時上下葉延長。幼魚體色共有3種型態:一為一致呈黃色;二為呈黃色,但鰓蓋、背鰭、臀鰭及尾鰭具藍緣,此為模仿黃尾刺尻魚(Centropyge ferrugatus)之體色;三為呈淡灰綠色,後部逐漸變黑色,此為模仿福氏刺尻魚(Centropyge vrolicki)之體色。隨著成長,體逐漸呈黃褐色,成魚呈暗褐色,體側不具任何線紋,但在胸鰭基部上下具大片橘黃色斑駁,鰓蓋後部具黑色寬斜帶。背鰭及臀鰭黑褐色,鰭緣為黑色,基底各具一黑色線紋;尾鰭黑褐色,具黃色寬線緣;胸鰭及腹鰭黑褐色;尾柄棘溝緣為黑色。 [1] 

黑鰓刺尾魚品種簡介

這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倒吊,由於其鰓部為黑色,科學上就叫它黑鰓刺尾魚。又因為這種魚喜歡吃大型魚排泄物中的一些沒有被完全消化的殘渣,導致香港愛好者給它起了個噁心的名字“食屎吊”。 [2] 

黑鰓刺尾魚飼養方法

黃吊是水族箱中非常好的清潔工,它們會遍尋角落吃掉水族箱中大量的藻類,紅藻門的、褐藻門的、綠藻門的照單全收。不過也不是能無極限地能清理乾淨,如果你的水族箱已經長滿了另人頭疼的褐藻,我還是建議你先換水清理吧。我們用做欣賞的黃吊,一般只是幼體的,因為只有幼體才有美麗的明黃色。300px以上的黃吊身體逐漸變成了咖啡色,尾巴也從以前的扇形變化成月牙形,而且隨着長大,顏色會越來越深,最終成了一條大便色的醜陋魚,失去了觀賞價值。幼年呈現黃色的倒吊類十分得多,一字吊、耳斑吊等也如是同。在分辨上,我們可以根據鰓的顏色判斷,黃吊的黑鰓是從裏往外黑的,因此即使再小的幼魚,只要打開鰓黑色馬上就讓它們露出了馬腳。 [2] 
這種海水魚很好養,而且什麼都吃,最寶貴的是它們即使兩條同時飼養在一起時也不會終日毆鬥得不可開交。 [2] 
參考資料
  • 1.    黑鰓刺尾魚  .動物世界[引用日期2014-02-13]
  • 2.    白明.《海水觀賞魚》: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