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鯽

鎖定
黑鯽(學名:Carassius carassius)是鯉科、鯽屬魚類。體側扁,短而高,背緣隆起。腹部圓。頭短小,吻鈍圓。眼大、位頭側中軸上方。眼間隔寬,鼻孔距眼前緣較距吻端為近,兩鼻孔間有皮質突起。口前位,圓弧形。無須。鰓孔大,側位。咽牙側扁。鱗為圓鱗。模鱗近四方形,前緣平直,有5-6個波狀突起,後緣稍齟。側線側中位,近直線形。背鰭基長,起點約與腹鰭相對;上緣圓凸;最後硬刺粗大,臀鰭第3硬刺後緣也有鋸齒,起點在背鰭後部鯖條的下方。胸鰭圓形,側位而低,第3分枝鰭條最長。腹鰭腹位,伸不到臀鰭,第一分枝鰭條最長。尾鰭淺叉形。體呈黑褐色,腹部淡黃。虹彩金黃色。鰭黑紅色或黑灰色。腹膜銀灰乃至黑灰色。
黑鯽多生活於水草叢生的水體內。黑鯽是雜食性的魚類,終日以浮游生物、底棲無脊椎動物、植物和碎屑為食。黑鯽廣泛分佈於歐洲和亞洲多個國家。在中國分佈於額爾齊斯河流域。
中文名
黑鯽
拉丁學名
Carassius carassius
外文名
crucian carp [2] 
同義學名
Carassius vulgaris Nilsson,1840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鯽屬
黑鯽
亞    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IUCN標準:無危(LC)

黑鯽形態特徵

黑鯽
黑鯽(5張)
體長162-237毫米。體側扁,短而高,背緣隆起。腹部圓。頭短小,吻鈍圓。眼大、位頭側中軸上方。眼間隔寬,其寬為眼徑1.94-2.39倍。鼻孔距眼前緣較距吻端為近,兩鼻孔間有皮質突起。口前位,圓弧形。無須。鰓孔大,側位。鰓蓋膜連於峽部。鰓蓋條3。咽牙側扁。鱗為圓鱗。模鱗近四方形,前緣平直,有5-6個波狀突起,後緣稍齟。側線側中位,近直線形。背鰭基長,起點約與腹鰭相對;上緣圓凸;最後硬刺粗大,後緣約有30個小鋸齒。臀鰭第3硬刺後緣也有鋸齒,起點在背鰭後部鯖條的下方。胸鰭圓形,側位而低,第3分枝鰭條最長。腹鰭腹位,伸不到臀鰭,第一分枝鰭條最長。尾鰭淺叉形。體呈黑褐色,腹部淡黃。虹彩金黃色。鰭黑紅色或黑灰色。椎骨32。腹膜銀灰乃至黑灰色。鰾2室,後室略長,呈橢圓形,後室長為前室長1.71-1.97倍。腸長為體長2.25-2.53倍。 [3] 
背鰭Ⅲ~Ⅳ-15~17,臀鰭Ⅲ-5-6;胸鰭i-15-16;腹鰭i-7~8;尾鰭分枝鰭條17-18。鰓耙外行26-30(35)(平均29),內行24-36。體長為體高1.92-2.24倍,為頭長3.23-3.54倍;頭長為吻長3.17-4.15倍,為眼徑5.16-5.99倍,為眼間隔2.53-2.7倍,為背鰭硬刺1.28-1.62倍,為臀鰭硬刺1.74-1.96倍,為胸鰭條1.33-1.73倍,為腹鯖條1.36-1.51倍,為尾鰭條0.88-1.31倍,為尾柄長1.83-2.6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0.7-0.93倍。 [3] 

黑鯽生活習性

黑鯽多生活於水草叢生的水體內。黑鯽是雜食性的魚類,終日以浮游生物、底棲無脊椎動物、植物和碎屑為食。黑鯽是通常魚類較少的水域中較多的魚羣和掠奪性物種。在沒有其他魚類的情況下非常繁殖非常多。體型高、生長快的個體生活在食肉性魚類的棲息地,在沒有捕食性魚類的生境中生長更快。在夏季和冰蓋下耐高温和極低的氧氣濃度。能夠在幾乎完全凍結的水中或幾乎乾燥的棲息地中生存,方法是將自己埋在泥中。 [3-4] 

黑鯽分佈範圍

黑鯽分佈於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希亞、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意大利、哈薩克斯坦、拉脱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黑山、荷蘭、北馬其頓、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典、瑞士、土耳其、烏克蘭、聯合王國、烏茲別克斯坦和中國。在中國僅見於額爾齊斯河流域。 [4] 
黑鯽分佈圖 黑鯽分佈圖

黑鯽繁殖方式

黑鯽可活10年,雄性在3歲時第一次繁殖,在中歐和東歐為4歲,在南歐為2歲。5月至7月在18°C以上的温度下產卵,雌性個體與幾隻雄性產卵。雄性跟隨成熟的雌性,經常帶有大量的飛濺。雌性在一個季節內產卵3-5次。卵粘稠,附着在水草上。卵粒淺黃色。體長237毫米的標本,懷卵32-301粒。 [3-4] 

黑鯽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無危(LC)。 [4] 

黑鯽主要價值

黑鯽魚的皮具有一定的韌性,通常是被人直接蒸煮食用,也可大量提取魚皮裏的膠原蛋白作為未來提取膠原蛋白以及工業生產的一種新的來源。黑鯽是經濟型魚類。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