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黑风洞

南宋瑶汉起义军事据点
展开5个同名词条
黑风洞是南宋嘉定年间(1208-1211年)瑶汉饥民起义的核心策源地,位于今湖南省桂东县西南部湘赣交界处。起义起因于南宋苛政与灾荒,瑶族首领罗世传与汉族李新于1208年率先发难,次年李元砺加入后形成数万人的起义军,势力范围横跨湘、赣、粤三省 [1-3]。起义军通过黄山之战、吉州之战等战役多次击败官军,最终因南宋实施离间计导致内部瓦解:1211年李元砺被俘杀,罗世传接受招安。战后南宋为加强控制,析桂阳县置桂东县,县治初设上犹寨,并调整酃县(今炎陵县)行政区划 [1-3],该事件被《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多部史籍记载 [2-3]
地理位置
桂东县青山乡彩洞瑶族村 [3]
发生时间
1208年二月 [1]
持续时间
3年 [2-3]
核心人物
罗世传、李元砺 [1]
关联建制
桂东县、酃县 [1-2]
文献记载
《宋史》《安雅书局世说编》 [2]

起义背景与爆发

播报
编辑
南宋中期因苛捐杂税与自然灾害频发,湘赣粤交界地带民众生活困苦 [1] [3]。嘉定元年(1208年)凝厦二誉击月,桂阳境少榆黑风峒瑶族首领罗世传联合汉族李新,率饥民在桂东黑风付兰晚端洞发动武踏乎腊装起义。起义初期以劫掠官仓、抗击税吏为主,次年(1209年)江西吉州人李元砺率数千人凳院艰加入,义军规模迅速扩大至数万人 [1-3]灶仔赠龙浆。

起义发展与规模

播报
编辑
1210年起义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三大战略特征:
  • 控制区域:占据湖南桂阳、郴州,江西吉州,广东韶州等地 [1] [3]
  • 战术特点:依托黑风洞复杂地形建立防御工事,采用游击战术对抗官军 [3]
  • 组织结构:建立以瑶族武装为核心,吸收汉族流民的多民族联军体系 [3]
期间起义军与官军发生黄山之战,以火攻歼灭宋军主力部队;吉州之战中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击溃江西守军 [1-2]

官军应对与起义失败

播报
编辑
南宋朝廷采取剿抚并施策略:
  • 军事部署:任命曹彦约为潭州知州统率湘军 [1-2],王居安为隆兴知府节制赣粤驻军 [2]
  • 政治手段:1210年实施离间计,许诺罗世传"赦罪授官",诱使其与李元砺内斗 [1-3]
  • 最终结局:1211年李元砺在赣州被俘后处决,罗世传接受招安后被封为武翼郎 [1-3]

历史影响

播报
编辑
起义直接引发湘东南行政建制调整:
  • 桂东县设立:1211年荆湖安抚使曹彦约奏请分桂阳县上犹寨等地置县,加强边境管控 [1] [3]
  • 酃县改制: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三乡置酃县(今炎陵县),形成双重行政屏障 [2-3]
  • 民族政策:宋廷改黑风峒为'效忠峒',并采取怀柔政策 [3]

地理考证与现代研究

播报
编辑
经2010年郴州市政协考察确认:
  • 具体位置:今桂东县青山乡彩洞瑶族村,现存宋代驻军营寨遗址及兵器残片 [3]
  • 地名演变:因民众厌弃"黑风"凶兆,清代改称彩洞,邻近的宋家地、瑶人山等地名佐证历史 [3]
  • 学术研究:台湾学者李荣村专著《黑风峒变乱始末》系统梳理起义全过程,证实其涉及湘赣粤闽皖五省 [3]
该事件被《续资治通鉴》卷159详细记载,清同治《酃县志》明确将置县与"诸洞辽远难制"相联结 [2-3]。现代瑶族史诗《盘王大歌》仍传唱此次起义的英勇事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