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

鎖定
黑頭凱克鸚鵡指名亞種-黑頭凱克鸚鵡指名亞種,拉丁文名:Pionites melanocephalus melanocephala.是鸚形目鸚鵡科下指名亞種,黑頭凱克鸚鵡,體長23釐米,體重130-170克...
中文名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
外文名
Pionites melanocephalus pallida
別    名
安第斯山黑頭凱克鸚鵡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凱克鸚鵡屬
命名者及時間
Berlepsch, 1889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形態特徵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是凱克鸚鵡的亞種之一。頂冠 、頸部、後枕和臉頰的上部橙色。喉嚨和頭部兩側黃色。上體包括翅膀,是豔綠色。胸部和腹部乳白色。側翼和大腿呈綠色, 而臀部和尾下覆羽是明亮的黃色。翼腋橙紅色,對比翅膀的底面的其餘部分是綠色。尾部的頂端是綠色。鳥喙淺粉色,眼睛周圍的皮膚粉紅色,虹膜橙紅色,腿粉紅色。
該亞種喉部、側翼和腿部黃色,胸部和腹部淺黃色或白色,臉頰橙黃色,脖子和翕中部淺淡。 [1]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地區,喜愛棲息在熱帶雨林、熱帶稀樹草原等地,羣居性,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聚集10只左右在樹上覓食,有時會聚集至30只以上。以食種子為主,也吃蔬果、堅果等各類食物。 [2]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在1月至6月間,繁殖期時一天會交配數次,3至4周後雌鳥開始產卵,一窩通常產2-3枚卵,孵化期約24-26天,幼鳥的成長速度很慢,比大部分的鸚鵡幼鳥都慢,30-40天大時才會開始生出毛管,羽毛長成約70-80天, 90天后離巢。 [2]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哥倫比亞南部,安第斯山脈的西部或東部,南到厄瓜多爾東部和秘魯東北部。 [3]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黑頭凱克鸚鵡安第斯山亞種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