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陶罐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鎖定
龍山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遺存。因最早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它是在仰韶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分佈範圍較廣,又被細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龍山文化”等。
中文名
黑陶罐
館藏地點
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
所屬年代
新石器時代
出土地點
1975年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
尺    寸
高24.5釐米
所屬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1] 
詳細信息
黑陶罐 龍山文化 黑陶罐 龍山文化
而以“山東龍山文化”最具典型特徵,年代距今約4900-4100年,約經歷了1000年左右的發展期。
黑陶是龍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它以黑如炭、薄如紙、聲如磬而成為當時陶器中的珍貴品種。龍山文化以砂制黑灰陶和泥制黑灰陶數量為最多。其製法雖還有手製,但陶輪的使用已相當普遍。陶器裝飾上除磨光外,還有劃紋、鉉紋、藍紋等多種。龍山文化中出土的蛋殼黑陶,證明了輪制技術為製陶工藝帶來的飛躍性突破。輪製陶器要求坯泥品質均勻、細膩,並有相當的濕度,這樣才能保證在陶車的慣性旋轉中利用坯泥的離心力,使器壁變薄、器形更加規整。
該器為盛儲器,胎壁薄而均勻,輪制規整,打磨光滑通體黝黑髮亮,是黑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器。黑陶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碳工藝製成。在陶器即將燒成的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黑煙霧薰染陶器而成黑色。它是繼彩陶之後,又一類兼具美觀和實用價值的陶器,因其存世較少而更顯名貴。這件陶器以造型端莊,線條優美,通體墨黑,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着典雅而聞名於世。山東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數量不少的黑陶,拒史料記載和考古專家們考證認為,這一帶的製陶歷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藴深厚。生於山東諸城的古代帝王虞舜就有“陶河濱”的傳説,虞舜,姚姓,名重華,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據《孟子·離婁篇》記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也就是説,虞舜生活在古代東夷之地。諸城村內有古蹟——舜廟,為歷代祭祀先聖之所,村北有嶺名歷山,相傳舜耕於此,村東即古代“四瀆”之一的濰河,相傳就是舜製陶的“河濱”。
黑陶在當時被作為高等用器,居於至尊地位,多用於祭祀和陪葬,日常生活並不輕易使用,其亮如黑珍珠般的釉色代表了神秘的部族權勢與地位。
參考資料
  • 1.    黑陶罐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引用日期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