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足鱗毛蕨

鎖定
黑足鱗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 C. Chr.)是鱗毛蕨科、鱗毛蕨屬陸生中型蕨類常綠植物。植株高可達80釐米。根狀莖橫卧或斜升,葉簇生;葉柄基部為色外,其餘部分為深禾稈色,鱗片披針形、棕色、有光澤的,葉柄上部至葉軸的鱗片較短小和稀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二回羽狀,羽片披針形,小羽片三角狀卵形,基部最寬,邊緣有淺齒,葉軸、羽軸和小羽片中脈上的上面具淺溝;側脈羽狀,葉紙質,孢子囊羣大,囊羣蓋圓腎形,邊緣全緣。
分佈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日本、朝鮮和中南半島也有分佈。生林下。
黑足鱗毛蕨的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生肌斂瘡之功效。用於目赤腫痛,瘡瘍潰爛,久不收口。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黑足鱗毛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fuscipes C. Chr. [6] 
別    名
深裂鱗毛
蕨黑色鱗毛蕨
小雞尾草
小葉山雞尾巴草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黑足鱗毛蕨
分佈區域
中國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命名者及年代
C. Chr.,1917

黑足鱗毛蕨形態特徵

黑足鱗毛蕨
黑足鱗毛蕨(6張)
陸生中型蕨類 [2]  常綠植物。植株高50-80釐米。根狀莖橫卧或斜升,連同殘存的葉柄基部,直徑約3釐米。葉簇生;葉柄長約20-40釐米,除最基部為黑色外,其餘部分為深禾稈色,基部密被披針形、棕色、有光澤的鱗片,鱗片長約1.5-2釐米,寬約1-1.5毫米,頂端漸尖或毛狀,邊緣全緣,葉柄上部至葉軸的鱗片較短小和稀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二回羽狀,長約30-40釐米,寬約15-25釐米;羽片約10-15對,披針形,中部的羽片長約10-15釐米,寬約3-4釐米,基部的羽片略更寬,上部的羽片則更短和更狹;小羽片約10-12對,三角狀卵形,基部最寬,有柄或無柄,頂端鈍圓,邊緣有淺齒,通常長約1.5-2釐米,寬約8-10毫米,基部羽片的基部小羽片通常縮小,基部羽片的中部下側小羽片則通常較長,頂端較尖。葉軸、羽軸和小羽片中脈上的上面具淺溝;側脈羽狀,上面不顯,下面略可見。葉紙質,幹後褐綠色。葉軸具有較密的披針形、線狀披針形和少量泡狀鱗片,羽軸具有較密的泡狀鱗片和稀疏的小鱗片。孢子囊羣大,在小羽片中脈兩側各一行,略靠近中脈着生;囊羣蓋圓腎形,邊緣全緣。 [3]  [7] 

黑足鱗毛蕨生長環境

自然分佈生長在生林下。 [3]  在中國雲南(綏江、大關、威信)等地黑足鱗毛蕨生長在海拔1000-1300米的潮濕森林中。 [4] 

黑足鱗毛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綏江、大關、威信)。日本、朝鮮和中南半島也有分佈。 [3] 

黑足鱗毛蕨繁殖方法

黑足鱗毛蕨孢子的滅菌消毒與接種:選擇生長健壯、沒有病蟲害和過多灰塵贓物的植株,剪下孢子囊羣蓋已經成熟但孢子還沒有脱落的蕨葉,裝入乾淨的塑料袋。將採集的成熟帶孢子囊的新鮮葉片,去掉葉片上的灰塵及雜質,先用洗潔精浸泡10-15分鐘,然後用自來水沖洗乾淨,再放於流水下衝洗2-3小時,在無菌操作枱上將葉片取出,吸乾水分,用剪刀將帶有孢子囊的葉片剪成長4釐米寬2釐米的長條,先用70%的酒精浸泡25-30秒,無菌水沖洗3-4次,再用0.1%昇汞加少許濕潤劑温消毒10分鐘,無菌水沖洗4-5次,用滅過菌的解剖刀片將葉片上的孢子囊小心刮下,再用解剖針將孢子囊接入培養基,每瓶培養基接10個左右。待原葉體長成後較密集時,在無菌條件下,將成團的原葉體分割成0.5釐米2的小塊接種於培養基上。
原葉體增殖的培養基為含BA1.0毫克/升、NAA0.5毫克/升的MS培養基。此時原葉體較早分化出芽,產生的芽數最多,芽生長較快,芽粗,形成的孢子體顏色鮮綠,孢子接種後一週開始出現綠色小點,經20天左右的培養即可形成肉眼可見的大量原葉體,此時將原葉體轉入添加激素的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當原葉體生長到一定體積時,原葉體較密集即進行原葉體的分割,繼代培養。 [5] 

黑足鱗毛蕨主要價值

黑足鱗毛蕨的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生肌斂瘡之功效。用於目赤腫痛,瘡瘍潰爛,久不收口。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