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足金粉蕨

鎖定
黑色金粉蕨(Onychium cryptogrammoides Christ)是鳳尾蕨科,金粉蕨屬植物。分佈於四川、貴州、等地,其全草及根莖可用於治療農藥中毒、水腫等疾病。
中文名
黑足金粉蕨
拉丁學名
Onychium cryptogrammoides Christ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鳳尾蕨科
金粉蕨屬
黑足金粉蕨

黑足金粉蕨形態特徵

黑足金粉蕨
黑足金粉蕨(21張)
植株高(25)50-90釐米。根狀莖橫走,疏被深棕色披針形鱗片。葉近生或遠生,一型,偶有近二型,柄長(15)20-50釐米,粗2-3毫米,基部黑色,略有鱗片,向上為禾稈色,光滑;葉片長(12)20-38釐米,寬10-26釐米,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漸尖頭,五回羽狀細裂;羽片10-14對,基部一對最大,長10-25釐米,寬5-14釐米,卵狀三角形,漸尖頭,柄長約1釐米,四回羽狀細裂;各回小羽片均為上先出,有柄,頂部通常不育;末回能育小羽片長圓形或短線形,長2-5毫米,寬1毫米左右,急尖頭,基部楔形下延而與小羽軸等寬;不育小羽片線形,上部較闊,有一二鋭尖齒,葉軸及各回羽軸上面有溝,下面圓形,每末回小羽片有中脈1條,能育的有斜上的側脈和邊脈相連。葉幹後薄紙質,褐綠色,兩面無毛。孢子囊羣生小脈頂端的連接脈上;囊羣蓋闊達主脈,灰白色,全緣。 [4] 

黑足金粉蕨生長環境

生長習性:常成片叢生於山谷、溝旁或疏林下,海拔1200-3500米。 [1] 

黑足金粉蕨分佈範圍

生長分佈:產四川(南部、西部及西北部)、貴州(威寧、赫章)、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亞東、郎縣、錯那、吉隆)、甘肅南部(武都)、台灣(台南,阿里山)。也分佈於尼泊爾、印度、錫金、不丹、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北部及泰國。模式標本採自喜馬拉雅山。

黑足金粉蕨主要價值

藥材基源:全草及根莖。
性味歸經:微苦,涼。入胃、膀胱二經。
功效分類:利水滲濕藥,利水消腫藥
功效主治:利水消腫,止血斂傷,解毒。用於農藥、木薯中毒、外傷出血,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一15克。
外用:研末敷撒。 [2] 
參考資料
  • 1.    文字資料來源於中國植物誌:3(1):107
  • 2.    《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5
  • 3.    黑足金粉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1]
  • 4.    黑足金粉蕨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