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褐新糠蝦

鎖定
黑褐新糠蝦(Neomysis awatschensis)屬甲殼綱(Crustacea)軟甲亞綱(Malacostraca)糠蝦目(Mysidacea),我國沿海,北自遼東半島,南迄廣東的沿岸一帶,為廣温廣鹽種。糠蝦行底棲或浮游生活,夜間或生殖期常垂直移動至海水錶層,黎明後又下降至底層。 成年黑褐新糠蝦的體長在25mm以內,是魚類的天然餌料,並已在實驗室內多年連續培養成功,是一種很好的可用於海洋污染物毒性研究的海洋標準實驗生物。
中文名
黑褐新糠蝦
拉丁學名
Neomysis awatschensis
動物界
甲殼綱
亞    綱
軟甲亞綱
糠蝦目
糠蝦科
分佈區域
我國沿海,北自遼東半島,南迄廣東的沿岸一帶
命名者及年代
Brandt,1851

黑褐新糠蝦形態特徵

體長6.0mm。
圖78 黑褐新糠蝦 Neomysis awastschensis (Brandt,1851)
1.雄性頭部背面;2.雌性頭部背面;3.第2觸角;4.上唇;5.第3胸肢內肢;6.第8胸肢內肢;7.雄性第4腹肢;8.尾肢;9.尾肢內肢。
體較粗壯,表面光滑,具顯著的棕褐色色素細胞,體呈褐色。
頭胸甲前緣為三角形的額板,末端鈍尖,伸至第1觸角柄第1節基部附近,側緣稍覆蓋眼柄的基部。頭胸甲前側角尖。
眼大,粗短,長約為寬的
,角膜腎形,約佔全眼長的1/2,稍寬於柄部,眼柄的背面具褐色斑。
第1觸角柄粗短,第1節稍長或略短於第3節,第2節略呈三角形,外緣極短,末緣斜向內前方,內緣長,其長約為第3節的1/2。雄性第1觸角柄第3節的末端雄性突起很長,長指狀,末端稍尖,顯著長於第3節。第2觸角鱗片長約為寬的7—8倍,柄較短,一般不超過鱗片的中部。上唇長大於寬,前緣具突出的中央刺。
第3—8胸肢內肢掌節由3—5小節構成。雄性第4腹肢末端伸至尾節中部附近,外肢基節約為末節的
,內肢長的3倍,末端帶小刺的剛毛稍短或略等於末節長度。
尾節寬短,略呈三角形,長約為基部寬的
倍,末端甚寬,端寬約為基部寬的1/5。側緣全部具刺,約16—22個,排列均勻,末部刺較基部刺稍大;末緣平截,具2對端刺,中央1對較小,外側1對顯著粗大。
尾肢內肢稍超過尾節末部長刺,內緣腹面從平衡囊到中部後方約具16—36個尖刺,基部刺較小,向後方逐漸增大。
尾肢外肢很長,約為內肢長的
我們的標本與Ii(1964)的描述的區別是:我們的標本額板稍鈍;胸肢內肢掌節的數目也較少;雄性第4腹肢外肢末節的長度稍長或略等於末端帶小刺的剛毛;尾節長約為基部寬的
;尾肢內肢內緣在平衡囊附近的刺數也較少,一般14—21個左右。
標本採集地 雌雄兩性標本共18735個,遼寧:大東溝,莊河,皮口,大連(車家村),菊花島;河北:塘沽(三塊板),黃驊(南大港);山東:煙台(西沙旺),威海(羊亭),榮城(朝陽港、宋埠咀),乳山(秦家莊),海陽(南莊),即墨(北蘆),青島(陰島、紅石石崖、女姑口、滄口、沙子口),膠南(薛家島、黃島、肖家貢、王家灘、小場),日照(石臼所、濤雒);江蘇:贛榆(下口),連雲港(墟溝、小板橋、大板橋)。採集時間自1952年8月3日至1985年9月23日。21♂♂,42♀♀,東海:53-033,1953年4月20日採自浙江舟山六橫島;530♂♂,282♀♀,130 幼,572-084b,1957年1月20日採自浙江朱家尖;1♂,862-1b,1986年3月9日採自寧波北侖港;100♂♂,45♀♀,65幼,57F-197,1957年7月30日採自福建高殿;大量雌雄標本採自南海北部廣東陸豐、達濠和淡水沿岸,1975年9月採。常棲於半鹹水及低鹽水域,也出現於高鹽池中,對温度和鹽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既能在低温低鹽水域,又可在高温高鹽環境中生活,本種為廣温廣鹽沿岸性種。 [1] 

黑褐新糠蝦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自渤海, 黃海至南海廣東沿岸
國外分佈:
白令海, 前蘇聯(勘察加半島), 日本

黑褐新糠蝦生活習性

廣温廣鹽沿岸性種

黑褐新糠蝦參考文獻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 節肢動物門 甲殼動物亞門 糠蝦目: 220-22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