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霓虹燈魚

鎖定
赫氏魮脂鯉(學名:Hyphessobrycon herbertaxelrodi),俗名有黑霓虹燈魚、黑蓮燈、黑異紋魮脂鯉等。體型小,眼睛上端的紅色半圓以及身體兩側的黑白條紋是其顯著特徵。生長於植被豐富的溪流、沼澤。在野外通常以水生昆蟲的幼蟲、植物碎屑等為食。廣泛分佈於南美洲巴拉圭河流域。
人工飼養條件下狀態活躍,是多數混養缸中的合適選擇。但不建議將它們與大型的,好鬥的魚類混養,否則它們會處於弱勢或被捕食。它們還是一種羣居魚類,至少6條以上聚集在一起。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黑霓虹燈魚
拉丁學名
Hyphessobrycon herbertaxelrodi
別    名
黑蓮燈,黑異紋魮脂鯉
Black neon tetra(英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脂鯉目
脂鯉科
魮脂鯉屬
赫氏魮脂鯉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科
鋸胸脂鯉亞科
亞    種
[2] 
分佈區域
南美洲
命名者及年代
Géry, 1961
中文學名
赫氏魮脂鯉

黑霓虹燈魚物種學史

以美國熱帶魚類專家、出版商兼企業家Dr. Herbert R. Axelrod(1927-2017)的名字命名。 [3] 

黑霓虹燈魚形態特徵

通體銀色,同時兩條相鄰的顯眼的橫條紋緊貼身體兩側,一條為顯眼的黑紋;一條為較小的白紋。眼部上端也有紅黃兩色的半圓修飾。在自然環境中,由於河牀中有機物的腐爛以及落葉分解釋放出大量丹寧酸使水質偏酸,它們的外表變成了茶褐色。 [4] 
區分它們的性別看似很棘手,但可以從體型上進行區分。雌魚較雄魚更為豐滿,尤其是當雌魚體內充滿卵的時候。 [4] 
赫氏魮脂鯉
赫氏魮脂鯉(5張)
最大體長3.2cm(公)。 [5] 

黑霓虹燈魚棲息環境

熱帶地區23~27℃、pH值5.5~7.5的河流、溪流與沼澤中,以及被洪水淹沒的森林和沙洲。 [5] 

黑霓虹燈魚生活習性

食性:以如蠕蟲、小型甲殼類以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圈養條件下,活躍於水體中上層;常於開闊水域產卵,並且卵在24到30小時內孵化,通常5條以上個體會羣遊。人工飼養下,它們並不挑食。但為了讓它們更健康,體色更豔麗,高質量的粉粒狀魚食以及諸如孑孓、裸腹蚤、水蚤豐年蝦等活餌以及冰凍飼料都適宜投餵。一天喂一到兩次,一次不超過三分鐘。 [4] 
壽命:壽命可長達三到五年。 [4] 

黑霓虹燈魚分佈範圍

原產於南美洲巴拉圭河流域。 [5] 
赫氏魮脂鯉分佈圖 赫氏魮脂鯉分佈圖 [6]

黑霓虹燈魚繁殖方式

水質良好的時候,繁殖也相對容易。用活餌餵食適合配對的、更鮮豔健壯的個體。需要一個單獨的繁殖缸以其提高幼魚的產量。此缸需要填充弱酸性水質的水,注意遮光並適當提升水温。確保擁有足夠的漂浮植物(如爪哇莫絲)充當產卵介質並削弱陽光照射。一般於早晨產卵,雌魚會將大量粘稠的卵散落在植物上。產卵後應及時將魚搬離繁殖缸,以防其捕食卵和幼魚。卵通常於22到26小時內孵化,孵化後的幼魚在三到四天內便可自由遊動。幼魚的餵養相對容易,細小的片狀飼料和幼豐年蝦均可。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