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色的天空

鎖定
作為妻子的女人事業家果敢敢幹,其懦弱的丈夫是入贅女婿。妻子將經營婚慶喜宴的“觀麗會館”交給丈夫管理。自卑的丈夫受到財務主任的慫勇,在公司賬本上做了手腳,但不慎被妻子發現,情急之下,倆從將其殺人滅口。觀麗會館的上空常有烏鴉聚集,烏鴉喜食腐肉,為使死者的腐屍不被發現,二人千煞費頭腦。“黑色的天空”之下,骯髒的事情再次發生……
中文名
黑色的天空
作    者
松本清張
譯    者
侯為
出版社
北嶽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年2月1日
頁    數
256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37827263

黑色的天空作者介紹

松本清張,日本文壇一代宗師,傑出的推理小説大師。1909年出生日本福岡縣,出身貧苦,接觸了社會的最底層,因此他的作品用推理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會根源,揭露社會的矛盾和惡習,反映人們潛在矛盾和苦惱,他的創作打破了早年日本偵探小説界本格派和變格派的固定模式,擺脱了以往創作中的社會派推理小説,他的作品極多,主要有《日本的黑霧》、《點與線》、《隔牆有眼》、《砂器》、《女人階梯》、《女人的代價》等。 [1] 

黑色的天空本書譯序

松本清張是日本現代社會派推理小説的藝術大師,在推理小説、社會小説、歷史小説、現實小説、社會評論等廣闊領域中十分活躍,為日本文壇史留下了豐功偉業。其代表作《點與線》、《隔牆有眼》、《沙器》等早已為我國讀者所熟悉。日本讀賣新聞社近年調查最喜愛作家的排行榜顯示,松本大師排名第四,而且常年不變。這與渡邊淳一的第八位、夏目漱石的第十位、村上春樹的第二十二位相比,其影響可見一斑。
松本大師是一位多產作家,從短篇到長篇、從歷史到現代、從百姓生活到政壇黑幕,作品題材涉及社會各個角落,數量多達千篇。從其豐富的內容中即可以看出大師的志趣及生活磨難的緊密聯繫。
松本清張出生於北九州小倉市的一個商販家庭。從小家境貧寒,13歲被迫輟學謀生,只有小學文化。松本大師曾經當過街頭小販、學徒,也做過朝日新聞社駐小倉西部總社的廣告製圖工。曾因接觸無產階級讀物遭到過拘留。1943年應徵入伍,被遣往朝鮮當衞生兵,戰後回到原報社復職。在戰後的廢墟中,為了養活七口之家不得不奔波於關西和九州之間批發笤帚,長期過着受歧視的屈辱生活。這些經歷為他後來的思想信念和文學創作注入了充分的社會營養。
松本大師在十七八歲時讀到了外國的推理小説,愛不釋手,從此迷上了推理小説。1951年四十一歲時發表了處女作《西鄉札》,此後,他以權與法、善與惡、罪與罰等社會問題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傑出作品,揭示了社會與人性的陰暗層面。在後半輩子的創作生涯中,松本大師先後獲得了“直木獎”提名、“芥川獎”、“新人杯”、“偵探作傢俱樂部獎”、“文藝春秋讀者獎”、“日本新聞工作者會議獎”“婦人公論讀者獎”、“吉川英治文學獎”、“菊池寬獎”、“小説現代讀者獎”、“NHK放送文化獎”、“朝日獎”等,其顯赫業績足以證明松本大師的偉大才情和智慧。
日本推理小説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治時代的著名作家井原西鶴模仿中國公案小説,撰寫了一部《本朝櫻陰比事》,首開偵探小説之先河。黑巖淚香編譯了《法庭的美人》等30多部外國偵探小説,為日本偵探小説的發展提供了借鑑。
1920年橫溝正史等創辦了偵探小説雜誌《新青年》,既介紹西方的偵探小説也發表本國的作品。當時的偵探小説出現了兩個流派:一是以江户川亂步為代表的“本格派”,主張着重寫破案的邏輯推理;二是以橫溝正史為代表的“變格派”,強調寫神奇、冒險的情節和變態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以維持治安為由禁止偵探小説的創作發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偵探小説逐漸復甦,進入了“推理時代”。50年代,以松本清張為代表的一批推理小説作家崛起,突破了“本格派”和“變格派”的固定模式,運用邏輯推理探究犯罪的社會原因,揭示社會的矛盾和惡習,着重分析各類人物犯罪的動機,反映各種社會角色心中潛在的矛盾和苦惱,使推理小説擺脱了狹窄的趣味性,形成了具有現實主義的社會派推理小説,其特點就是立足於生活,重視現實性和真實性,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而且不單純追求破案情節,而着重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努力分析隱藏在犯罪背後的社會根源,研究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罪犯的心跡發展。
松本大師於1992年病逝,享年八十二歲。大師的辭世象徵着“社會派”時代或“松本清張”時代的結束。然而大師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財富,我們能夠從中獲取筆耕不懈的堅韌,懲惡揚善的鮮明愛憎,洞察社會的敏鋭目光,豐富多彩的社會各領域知識,信手拈來引人入勝的懸疑謎團,錯綜複雜的推理思路,妙筆生花的寫作功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令人恍然大悟的結局……

黑色的天空目錄

1 “河越夜戰
2 觀麗會館
3 第一殺人
4 支架室
5 烏鴉團扇
6 失蹤
7 捅烏鴉窩

黑色的天空內容選讀

“河越夜戰”
埼玉縣川越市——老城區周圍環繞着一條新河岸川。正保年間,川越城主松平伊豆太守信綱主持改造了荒川的支流內川,開通了川越(舊名河越)與江户之間的水路航運。前方三公里處,入間川自西向東北方蜿蜒流淌。
在新河岸川轉彎處的北端,東明寺橋飛架兩岸,此處是老城區的北端。橋邊有一座時宗年間的小寺院,名叫東明寺,此處又是寧靜閒適的志多町的邊緣地帶。
進入東明寺門,狹窄的院內立着一座紀念石碑,上書“川越夜戰之碑”。本來應該寫“河越夜戰”才對。正面有一座簡樸的正殿,由四根立柱支撐着屋頂,檐下有人字形擋板。正殿左側有一座小門,通向後院的墓地。
即使在此刻,這並不寬敞的院內也有二十四、五位中年男女,面對一位半老男士排列成半圓形站立。這位男士站在眾人中央,花白頭髮遮耳垂肩,但個子不高,微胖。五月的陽光使他額頭沁出汗珠,好像他本身就是油性皮膚,一邊講話一邊不斷地用手帕在紅臉膛上擦着汗。他的目光關照着每一位聽眾,始終面帶微笑。
與會者都手持記事本,令人想到俳句愛好者結社吟詩的場面。其中女聽眾佔了絕大多數。不過,中間的微胖男士卻不像俳句大師,講述的內容是歷史故事。
這是時下風靡各地的歷史遺址現場講座,由文化中心或文化講座組織的拓寬知識面、兼顧旅遊度假的活動。講師必定是某大學文學系的教師。
“這座東明寺,是遊行法師創建的。”講師用不透明的嗓音講述着。“時宗開祖一遍法師創建的東明寺因河越夜戰毀於戰火,沒有留住往日的風貌。而剛才我們參觀的包含東照宮的喜多院,其復原工程卻得到了德川幕府的大力支持。兩者形成了諷刺性的對照。”
與會者在記事本上筆走龍蛇。
“卻説距今大約四百四十幾年前,天文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夜晚,時任關東管領的兩個上杉家族會同古河朝廷聯軍八萬兵力,對片鎮和小田原鎮的北條氏康八千人馬展開了夜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越夜戰’。戰場就是這東明寺附近,因此也稱為‘東明寺會戰’……哦?從禪室那邊來了一位僧人,雖然不像是長老,我們不妨向他請教一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