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臉琵鷺

(䴉科琵鷺屬鳥類)

鎖定
黑臉琵鷺是鵜形目䴉科 [21]  琵鷺屬動物 [22] 黑臉琵鷺成鳥體羽白色,像長直而扁平,先端膨大呈琵琶狀,表面帶橫向斑紋;頭部的嘴基到額、臉、眼先、眼周以及喉部為連成一體的黑色裸露區域;虹膜深紅色,像黑色,腳黑色;成鳥繁殖期頭後枕部有絲狀淡金色冠羽,前頸基部至上胸有淡橙黃色頸環;非繁殖期冠羽不明顯且色淡,無頸環;幼鳥似成鳥非繁殖羽,但緣偏褐色,先端漸淺色,初級飛羽外緣端部黑色 [23] 黑臉琵鷺因其扁平而長的嘴與中國古典樂器中的琵琶相似而得名,又名黑琵鷺或者黑麪鷺。 [24] 
黑臉琵鷺繁殖於朝鮮半島北部,越冬南遷,在中國一般為冬候鳥,越冬於湖南、貴州、廣東、福建、海南、香港、台灣、澎湖列島等地;遷徙期間見於遼寧、北京、河北、山東等地;少數在福建為留鳥。黑臉琵鷺棲息於湖泊、水塘、沼澤、河口至沿海灘塗的蘆菲沼澤地,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性機警避於人。黑臉琵鷺主要以小型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等為食。黑臉琵鷺繁殖期在5-7月,常2-3對一起營巢於水邊崖壁或水中小島上,一窩卵數為4-6枚 [25] 壽命平均20-25年。 [26] 
20世紀30年代黑臉琵鷺曾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常見種,由於人口激增和經濟發展迅速,導致其適宜棲息地越來越少,很多個體冬季被圍困在少量適宜棲息地中,這些地點成為其最後的生存家園 [24] 黑臉琵鷺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瀕危(EN)保護等級 [27] 也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  [21] 
中文名
黑臉琵鷺
拉丁學名
Platalea minor [6] 
別    名
黑面琵鷺
飯匙鳥
琵琶嘴鷺
匙嘴鷺
小琵鷺 展開
別名
黑面琵鷺
飯匙鳥
琵琶嘴鷺
匙嘴鷺
小琵鷺
飯匙鵝 收起
外文名
Black-faced Spoonbill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1]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鵜形目
䴉科
琵鷺屬
黑臉琵鷺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琵鷺亞科
亞    種
無亞種 [10]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黑臉琵鷺形態特徵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13張)
黑臉琵鷺是中型涉禽,嘴長而直,黑色,上下扁平,先端擴大成匙狀。腳較長,黑色,脛下部裸出。額、喉、臉、眼周和眼先全為黑色,且與嘴之黑色融為一體。其餘全身白色,繁殖期間頭後枕部有長而呈髮絲狀的黃色冠羽,前頸下部有黃色頸圈。通體白色,嘴基、額、臉、眼線、眼周,往下一直到喉全裸露無羽,黑色。嘴長而直,上下扁平,先端擴大成匙狀,黑色,且和頭前部黑色連為一體。繁殖期間頭後枕部有長而呈髮絲狀的金黃色冠羽,前頸下面和上胸有一條寬的黃色頸環;非繁殖期冠羽較短,不為黃色,前頸下部亦無黃色頸環。 [7-9] 
虹膜深紅色或血紅色,嘴和腳黑色。幼鳥似成鳥冬羽,但嘴為暗紅褐色,初級飛羽外緣端部黑色。 [7-9] 
大小量度:體長600-780毫米;嘴峯163-185毫米;翅338-371毫米;尾102-113毫米;跗蹠108-133毫米。 [9] 

黑臉琵鷺近種區別


黑臉琵鷺
體量
體長600-780毫米;嘴峯163-185毫米
體重♂2000-2080克,♀1940-2175克;體長♂793-875毫米,♀740-864毫米
特徵
體形比白琵鷺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時,後枕部有很長的髮絲狀桔黃色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虹膜為深紅色或血紅色。嘴全部都是黑色,與黑色部分僅限於嘴的基部的白琵鷺明顯不同,它的額、臉、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並與黑色的嘴融為一體,故名“黑臉琵鷺” [7-9] 
白琵鷺嘴的前端為黃色,形狀也是長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狀 [7-9] 
圖片

黑臉琵鷺棲息環境

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沿海及其島嶼和海邊蘆葦沼澤地帶。 [9] 

黑臉琵鷺生活習性

黑臉琵鷺遷徙

春季3-4月到達繁殖地,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6]  在福建部分終年留居,不遷徙。 [9] 

黑臉琵鷺活動

常單獨或呈小羣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性沉着機警,人難於接近。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它們喜歡羣居,每羣為三四隻到十幾只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閒地在海邊潮間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塗上覓食,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着翅膀。並且它們的性情温順,不太好鬥,從不主動攻擊其他鳥類。 [9] 

黑臉琵鷺食性

主要以小魚、蝦、蟹、昆蟲、昆蟲幼蟲以及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單獨或成小羣覓食。覓食活動主要在白天,多在水邊淺水處覓食。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着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捕到後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 [9] 

黑臉琵鷺分佈範圍

黑臉琵鷺世界

繁殖地:俄羅斯(東亞區)、朝鮮和韓國。
非繁殖地:柬埔寨、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日本、菲律賓、泰國和越南。
留鳥:中國。
季節性不確定:文萊。 [1] 

黑臉琵鷺中國

繁殖於中國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冬季遷徙至中國南部。 [9] 
遷徙時見於中國遼東半島,在遼東半島東側的小島上有繁殖記錄。春季在內蒙古東部曾有記錄。冬季南遷至江西、貴州、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及台灣。 [9]  [11] 
黑臉琵鷺分佈圖 黑臉琵鷺分佈圖 [11]
2023年3月,廈門市觀鳥協會發布的2023年1月廈門市野生鳥類多樣性監測月報數據顯示,1月份廈門市野生鳥類多樣性監測記錄有黑臉琵鷺。 [19]  5月,黑臉琵鷺現身天津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 [20] 

黑臉琵鷺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但常常3-4月就來到繁殖地區。營巢於水邊懸巖上或水中小島上。常2-3對在一起營巢。黑臉琵鷺在繁殖的時候通常是“一夫一妻”制,夫妻關係極為穩定,當鳥兒開始築巢的時候,説明他們的配偶關係已經確立。築巢期大約為一週的時間,它們邊築巢,邊交配。營巢在水邊懸崖上或水中小島上,常常二三對一起在臨水的高樹上營巢。巢呈盤狀,主要由幹樹枝和乾草構成,大小為直徑20-30釐米。黑臉琵鷺的交配很有特點。交配前,雄性圍着雌性不斷的跑着,一會兒雄性用嘴在雌性的嘴邊和頭部不停地愛撫,一會兒又用脖子在雌性的脖子兩邊急促地左右拍打。此時,雌性半蹲下來,雄性先伸出右腿搭在雌性身上,再把左腿踩到它的身上,雄性用嘴緊緊地咬住雌性的嘴,翅膀開始上下拍打,約持續10秒鐘,然後從雌性身上直接飛向天空。 [9] 
黑臉琵鷺每窩產卵4-6枚,卵為長卵圓形,白色、具淺色斑點,大小為59毫米×44毫米,孵化期大約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育雛期間,雛鳥靠親鳥捕捉貝類、小魚、小蝦等食物來飼餵,一個月後即能離巢初飛,與親鳥一起活動,練習捕食等。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9] 

黑臉琵鷺保護現狀

黑臉琵鷺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ver3.1——瀕危(EN)。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2] 

黑臉琵鷺種羣現狀

2017年1月的黑臉琵鷺普查記錄了有3,941只鳥的新高,因此成熟個體的總數估計為約2,250只,因為成體似乎佔總量的57%左右。據推斷,該種羣歷史上約有10,300只(Yeung等人,2006年),在1988年降至288只的低點。通過國際黑臉琵鷺種羣普查進行的定期監測表明已恢復。2003年數量普查統計有1,069人,2008年統計有2,065只,2015年統計有3,272只(Yu等人,2015年),這與之前的總數相比穩步增長,這可能反映了真實增長,並且是由於在許多地點採取了成功的保護措施(Yu2008年,陳等人,2010年)。關於黑臉琵鷺物種數量普查增加是否代表調查工作增加、鳥類從未知越冬地點遷移或真正的物種數量增加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此基於持續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總物種數量仍在下降。 [1] 

黑臉琵鷺相關記錄

黑臉琵鷺曾經在中國東南沿海較為常見,在福建全年皆可見到,繫留鳥,但數量已非常稀少。
黑臉琵鷺全球同步調查開展自1993年,自2003年起由香港觀鳥會開始統籌。至2011年黑臉琵鷺的最大越冬種羣仍然在中國台灣,2010年記錄到了1280只,佔當時總數量的54%,2011年記錄到了843只,佔46%,其次是香港后海灣和深圳紅樹林。 [12] 
  • 2021年8月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野保部門發佈數據:2021年在莊河市繁衍生息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達到242只,比2020年增加70只,創種羣數量新紀錄。 [3] 
  • 2022年8月23日,北京市河湖鳥類自動觀測站——官廳水庫1號站觀測到珍貴的“白色大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臉琵鷺。 [5] 
  • 2022年1月7日,據廣東省林業局消息,東莞濱海灣大道附近的沿海灘塗近日出現了一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這是自2019年以來,東莞再次發現黑臉琵鷺的蹤跡。 [4] 
  • 2022年6月2日科研人員通過馬洲島的固定監控點看到在馬洲島的生態濕地上,一羣鴴鷸正在覓食,一隻黑臉琵鷺突然闖進監控鏡頭,優雅地踱着方步在水塘裏覓食。這是繼2022年“鳥界國寶”東方白鸛黃胸鵐先後“打卡”靖江以來,觀測站又在馬洲島生態濕地首次觀測發現: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
  • 2022年8月23日,北京市河湖鳥類自動觀測站——官廳水庫1號站觀測到黑臉琵鷺。 [5] 
  • 2022年9月23日,從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總站獲悉,湖北省首次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的影像。 [13] 
  • 2022年11月9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全球遷飛區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公佈《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黑臉琵鷺入選。 [14] 
  • 2022年12月,黑臉琵鷺在武漢黃陂區武湖被發現。 [15] 
  • 2023年1月,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東灘,資深觀鳥者萬先生髮現了42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據悉,黑臉白鷺在中國境內僅有2700餘隻。 [16] 
  • 2023年1月10日,記者從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獲悉,“2023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共記錄到201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並首次在海南儋州市光村銀灘發現黑臉琵鷺越冬種羣。 [17] 
  • 2023年3月,2022年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調查報告出爐,調查報告顯示,東寨港保護區2022年新增的10種鳥類新記錄,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臉琵鷺。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