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脊蛇

鎖定
黑脊蛇,是有鱗目蛇亞目遊蛇科。體形小,全長500毫米左右,呈圓柱形,頭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吻鱗小,近三角形,高小於寬,從背面僅能見其上緣。生活時,頭背近黑色,體背棕褐色。背脊正中有1條深黑色縱線紋,線紋寬佔脊鱗及其左右相接背鱗各半,從頂鱗後緣向後延伸至尾末端。腹面色淺。雄性個體細長,下唇鱗及頷片有疣粒。 [4] 
黑脊蛇分佈在中國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廣東。國外分佈於日本。棲息於丘陵、山區林下,穴居。在廣東曾於南嶺自然保護區乳陽管理站的五指山(海拔500 m)採到。卵生,剖檢4-9月採自福建崇安的6條雌蛇,有不同發育期的卵粒2-7枚。捕食蚯蚓。 [4] 
黑脊蛇在中國甘肅省以前報道僅分佈於隴南地區,省外廣泛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種羣數量較多;受威脅等級:無危LC;該物種已被列人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中文名
黑脊蛇
拉丁學名
Achalinns spinal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爬行綱
有鱗目
亞    目
蛇亞目
遊蛇科
亞    科
遊蛇亞科
脊蛇屬
黑脊蛇

黑脊蛇形態特徵

黑脊蛇
黑脊蛇(5張)
體細長,呈圓柱狀,全長0.5米左右。上唇鱗6 (3—2—1)枚,下唇鱗5枚;無眶前鱗和眶後鱗,眶上鱗1枚; 頰鱗1枚,入眶; 顳鱗2枚+2枚,上下前顳鱗均入眶。背鱗通身23行,起稜,最外行光滑無稜或微稜;腹鱗146~173枚;尾下鱗雄性50~66枚,雌性39~56枚;肛鱗1枚。體背面棕黑色,背中央有1條醒目的黑脊線,線寬佔脊鱗及其左右各半鱗;腹面色淺。 [1] 

黑脊蛇生境繁殖

黑脊蛇
黑脊蛇(5張)
生活于山區、丘陵地帶,穴居。食蚯蚓。卵生。 [1] 

黑脊蛇分佈範圍

分佈於陝西甘肅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西;國外分佈於越南。 [2] 

黑脊蛇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主編.中國爬行動物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
  • 2.    劉明玉,解玉浩,季達明主編;高忠信,李思忠,高瑋等副主編.中國脊椎動物大全: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04
  • 3.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國林業網[引用日期2018-10-01]
  • 4.    黎振昌,肖智,劉少容編著,廣東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11,第154頁
  • 5.    馬正學主編,甘肅太統一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多樣性與保護,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3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