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翅吸蜜鸚鵡

鎖定
黑翅吸蜜鸚鵡(學名:Eos cyanogenia)羽色鮮豔,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體羽大多為亮麗的紅色,眼睛上方和後方分佈一塊很寬的深藍色羽毛,腹脅兩側各有一塊黑色的羽毛,鳥喙桔紅色。主要棲息於沿海地區的椰子種植園,再生林地,灌木叢生的荒地,長着一些大樹的鄉村花園。分佈於巴布亞的伊裏安查亞和印度尼西亞。
外文名
Biak Red Lory
Black-winged lory
別    名
黑翅鸚鵡
中文學名
黑翅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Eos cyanogeni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吸蜜鸚鵡族
Eos屬
黑翅吸蜜鸚鵡
分佈區域
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
命名者及年代
Bonaparte, 1850
保護狀況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2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黑翅吸蜜鸚鵡外形特徵

黑翅吸蜜鸚鵡身長30釐米,體重120克。鳥體大多為亮麗的紅色,眼睛上方和後方分佈一塊很寬的深藍色羽毛,通過耳羽並達到的頸部的側面覆蓋臉部。腹脅兩側有一塊黑色的羽毛;翅膀上方覆羽、肩膀、主要飛行羽和三級飛羽均為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大腿和側腹點綴着黑色。鳥喙和眼睛之間帶有一小塊黑色;鳥喙橙紅色。虹膜紅色,腿灰色。Eos屬的鸚鵡幾乎所有的種類都容易混淆,但是這是唯一覆羽有黑色的類別。
幼鳥羽毛比成鳥暗淡,頭部,頸部和腹部的羽毛藍黑色,覆羽為黑色,有輕微沉悶的綠色色調。喙橙褐色,虹膜棕色。 [1] 

黑翅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黑翅吸蜜鸚鵡廣泛分佈在沿海地區,主要棲息於沿海地區的椰子種植園,樹木繁茂的地區,再生林地,灌木叢生的荒地,長着一些大樹的鄉村花園。在一些小島嶼,它們也出現於內地的森林。居住地從海平面到海拔460米不等。 [1] 

黑翅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通常都會成對活動,或是組成40只以上小羣體漫遊活動;生性相當活潑喜歡彼此社交,有時候也會前往鄰近村落區活動,飛行的速度相當快,會發出高頻率的嘈雜尖叫聲,很容易觀察到。
黑翅吸蜜鸚鵡主要以花朵、花蜜、小漿果、水果等為食。 [2] 

黑翅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尼和新幾內亞西北的島嶼。 [3] 

黑翅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築巢和繁殖期一般開始於6月和7月。在人工飼養的黑翅吸蜜鸚鵡繁殖週期很長,需要75至89天之間。可以提供25×25×35釐米的厚木巢箱。雌鳥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為25到28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11周。 [2] 

黑翅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2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