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石北湖火山羣

鎖定
黑石北湖火山羣(Heishibeihulake volcanic cluster),位於崑崙山脈南坡的、西藏改則縣北部黑石北湖南岸,北緯35°38′,東經82°41′,熔岩流分佈面積355平方千米,由七個保存較好的火山口組成的火山羣。 [1] 
中文名
黑石北湖火山羣
外文名
Heishibeihulake volcanic cluster
地理位置
崑崙山脈南坡的、西藏改則縣北部黑石北湖南岸
分佈面積
355平方千米

黑石北湖火山羣形成演變

從各種火山地貌的接觸關係看,黑石北湖火山羣是多次火山活動的產物,火山錐亦為不同時期的產物,其中有的火山口為最新噴發,覆在熔岩丘壠之上,而熔岩丘壠它一直流到熔岩方山山麓,似內疊接觸,因而方山顯然要老於熔岩丘壠。而熔岩平原分佈於熔岩丘壠的外圍,所以它早於熔岩丘壠,但可能晚於熔岩方山。 [2] 
黑石北湖火山羣分為三次強烈噴發。早期噴出的岩石位於南部,已剝蝕成低緩小丘;第二次噴發的仍保留熔岩被狀,但被分割成孤立的熔岩方山,相對高80~100米;最後一次噴出的熔岩分佈面積最大,直接覆蓋了近代的高原夷平面,火山構造和巖流表部特徵保存完好。在黑石北湖南岸,巖流順着古近紀——新近紀紅層的谷地一直流到湖岸。第四紀晚期噴出,斜長石的熱發光年齡為6.7萬年左右。 [1] 

黑石北湖火山羣位置境域

黑石北湖火山羣位於崑崙山脈南坡的、西藏改則縣北部黑石北湖南岸,北緯35°38′,東經82°41′,熔岩流分佈面積355平方千米。 [2] 

黑石北湖火山羣地理環境

黑石北湖火山羣地貌

  • 綜述
黑石北湖火山羣是由火山錐、熔岩方山、熔岩壠丘及熔岩平原組成的火山羣。 [2] 
  • 火山錐
火山錐分佈於黑石北湖的南面和西南面,其中最高的火山錐海拔為5344米,它覆蓋在熔岩壠之上,相對高度約50米。有的火山錐後期風化破壞,錐頂呈馬鞍狀。熔岩丘壠為熔岩噴發在較平緩的原始地面上,在流動過程中形成壠狀地形,平面上呈弧形構造,橫剖面上為壠狀起伏,指示流動的構造較為明顯,表面有流動冷卻過程中形成原生的構造裂縫,有的呈寬3~10米、深3~5米的“熔岩裂谷”。熔岩流動構造廣泛分佈,顯示了原始流動方向。熔岩丘壠在黑石北湖南岸高出湖面90米(海拔5100~5200米)的第三紀紅層剝蝕面上廣泛分佈,是由安山玄武岩組成的熔岩被,厚約30米左右。有的熔岩呈舌狀流向剝蝕面之下的溝谷。熔岩方山在黑石北湖東南分佈,頂面平坦的,由6~10米厚的安山岩熔岩被組成,下部為第三紀紅色砂岩和礫岩,為最老一期的火山噴發的產物。邊緣有被方山分離出來的熔岩殘丘另星分佈。 [2] 
  • 熔岩平原
熔岩平原分佈於火山羣的南部的向南微傾斜的波狀起伏的平原(相對起伏不超過10米),局部有窪地,地表主要為直徑為20~60釐米的塊石覆蓋。 [2] 

黑石北湖火山羣地質

黑石北湖火山羣由玄武岩、粗面岩、安山岩、粗麪安山岩組成的火山地貌。 [2] 
參考資料
  • 1.    《地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編. 地球科學大辭典 基礎學科卷[M].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6.01:1005.
  • 2.    張青松,李炳元主編. 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地區晚新生代環境變化[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0.0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