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白兀鷲

鎖定
黑白兀鷲(學名:Gyps rueppellii):是鷹科、兀鷲屬的一種大型非洲禿鷲,體長85-107釐米,翼展220-255釐米,體重5.5-9千克。雄鳥及雌鳥很相似,具有寬大的翅膀,一個短方形的尾巴。頭部凸裸,長長的脖子會摺疊並捲入其身體。黑棕色羽毛具有白色的滾邊羽緣,呈現出一種縮小的外觀。頭部及頸部有白色絨毛覆蓋。頸的底部有白領,全身都有褐色或黑色的斑點,下身呈白褐色。眼睛呈黃色。強壯的喙適合撕裂肉體和骨骼。舌頭上有向後的刺,可以幫助從骨上撕開肉質。
能在11000米的高空飛行,是人類已知的最高空發現的鳥類沒有之一。這種生活在非洲中南部的巨型鳥類,藉助地面的熱氣流普遍盤旋在6000米左右高空覓食,黑白兀鷲打破飛行高度記錄是因為在1973年,一架飛行在11000米高空的飛機就撞上了一隻黑白兀鷲。以腐肉為。通常吃非洲的各種有蹄類動物,偶爾會在靠近人類時吃牲畜。主要分佈於塞內加爾、岡比亞到埃塞俄比亞的非洲大陸地帶,其中一小部分從埃塞俄比亞南部到坦桑尼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黑白兀鷲
拉丁學名
Gyps rueppellii
外文名
英文 Rüppell's Vulture, Rueppell's Griffon, Ruppell's Vulture, Rüppell's Griffon Vulture
法文 Vautour de Rüppel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鷹形目
鷹科
兀鷲屬
黑白兀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禿鷲亞科
亞    種
2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rehm, 1852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2] 

黑白兀鷲動物學史

黑白兀鷲學名是為紀念19世紀德國動物學家愛德華·呂佩爾(Eduard Rüppell)。在埃塞俄比亞生物地理區域的部分地區被發現。該物種佔據了從塞內岡比亞到厄立特里亞的地區,一些原生地向東南延伸。它們的原生範圍從西北部延伸到非洲東北部,大約在南緯5°和北緯20°之間。 [3]  [5] 

黑白兀鷲形態特徵

黑白兀鷲是一種大型非洲禿鷲,體長85-107釐米,翼展220-255釐米,體重5.5-9千克。雄鳥及雌鳥很相似,和其他禿鷹一樣,在飛行中切割出一個獨特的輪廓,它們具有寬大的翅膀,一個短方形的尾巴。頭部凸裸,長長的脖子會摺疊並捲入其身體。黑棕色羽毛具有白色的滾邊羽緣,呈現出一種縮小的外觀。頭部及頸部有白色絨毛覆蓋。頸的底部有白領,眼睛呈黃色。強大而有點鈎狀的鳥喙是橙黃色的,適合撕裂肉體和骨骼。舌頭上有向後的刺,可以幫助從骨上撕開肉質。 [3] 
成鳥和亞成鳥有不同的外表,成鳥沒有表現出性別二態性。幼鳥通常比成鳥的顏色更深,翅膀下側的條紋不太清晰,脖子上的顏色更粉紅色。成鳥的頭部和頸部皮膚黝黑,稀疏地覆蓋着羽絨,頸部底部有一圈白色的羽毛。成鳥的身體顏色為深棕色,翅膀下面有白色條紋,腹部和翅膀背面有一些純白色或白色尖端的羽毛。這些禿鷹每年都會換毛,但在繁殖時不會換毛。當它們換毛時,不同年齡段的羽毛不同,可能會顯得有些蓬亂。與黑白兀鷲最密切相關的禿鷲物種是白背禿鷲。區分黑白兀鷲和白背禿鷲的最簡單方法是通過黑白兀鷲的白色喙和白背禿鷲的黑色喙。黑白兀有一個亞種“埃塞俄比亞亞種”(G. r. erlangeri)與其他黑白兀鷲成員的區別在於它們的羽毛是灰色的。 [3] 

黑白兀鷲近種區別


黑白兀鷲
體量
體長85-107釐米,翼展220-255釐米,體重5.5-9千克
體長95-105釐米,身高110釐米
特徵
雄鳥及雌鳥很相似,具有寬大的翅膀,一個短方形的尾巴
其頸基部具鬆軟的近白色翎頜,頭及頸黃白;亞成鳥具褐色翎頜;甚似高山兀鷲,區別在於飛行時上體黃褐而非淺土黃色,胸部淺色羽軸紋較細
圖片
黑白兀鷲 黑白兀鷲
兀鷲 兀鷲

黑白兀鷲棲息環境

黑白兀鷲生活在非洲較為乾旱的山區地方,如半沙漠及沙漠邊緣。常出沒於金合歡林地、草原和山地的開闊地帶。在開闊的稀樹草原和半乾旱地區覓食,並在鄰近的山地地區和深峽谷中築巢。一般棲息於懸崖峭壁上,也有少數地區的大樹上。因此,黑白兀鷲能夠在高海拔地區生存,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生活在山坡上。在尋找食物時,有時會在稀樹草原和沙漠地區築巢,但通常會躲在難以到達的地方進行保護。 [2-3] 

黑白兀鷲生活習性

黑白兀鷲是高度社交的鳥類,並會組成大羣生活。它們成羣繁殖、築巢和覓食。該物種不會遷徙,但季節性的跟隨獵物羣移動,會遠離巢穴尋找食物,通常會返回巢穴。年輕的非繁殖鳥類會四處尋找配偶和築巢地點,但它們仍然不被認為是遷徙的。 [3-4] 
該物種通常是安靜的鳥類,但在餵食時會與其他鳥類交流以保持優勢。它們在築巢時有時會發出刺耳的聲音以保護自己的領地。潛在的伴侶通過一起飛行進行交流,儘管它們通常不會口頭交流。 在大多數情況下,黑白兀鷲不會發出聲音,但在進食時,會通過發出聲音,包括嘶嘶聲、喋喋不休和尖叫聲來宣稱對其他個體的支配地位。 [3] 
可以飛得非常高,大約11,000米,使它們成為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黑白兀鷲一般在海拔6000米飛行,是已知的飛得最高的鳥,能在11000米的高空飛行。它們的血紅蛋白α-D次單元對於有高度的親和力,讓它們可以在高對流層的低氣壓地方更有效地吸入氧氣。 [3] 
黑白兀鷲它們可以以高達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飛行,到離開鳥巢150公里以外的地方覓食。它們的鳥巢會築在岩礁上,或是在金合歡樹上。當日出兩小時後熱氣流上升時,它們會離開鳥巢,在平原上覓食。它們可以等上幾日待掠食者離開屍體。 [3] 
食肉動物,以腐肉為。通常吃非洲的有蹄類動物,如藍角馬、平原斑馬和湯姆森瞪羚,偶爾會在靠近人類時吃牲畜。 [3] 

黑白兀鷲分佈範圍

留鳥:阿爾及利亞、貝寧、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馬裏、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索馬里、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多哥和烏干達。
非繁殖地:葡萄牙和西班牙。
旅鳥:直布羅陀和摩洛哥。
遊蕩:剛果(金)。
流浪(非繁殖地):埃及、塞拉利昂和贊比亞。
季節性不確定:博茨瓦納、萊索托、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和津巴布韋。
起源不確定(非繁殖地):沙特阿拉伯。 [2] 
黑白兀鷲分佈圖 黑白兀鷲分佈圖

黑白兀鷲繁殖方式

黑白兀鷲是一夫一妻制的鳥類,它們在整個繁殖季節一直在一起,並在孵化後會共同養育雛鳥。黑白兀鷲往往不會按照確切的季節時間表進行繁殖,這意味着它們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單個繁殖季節通常持續約13個月。通常在懸崖前築巢的地方進行飛行求愛。黑白兀鷲在繁殖時通常保持在大羣中,這為它們提供了免受捕食者侵害的保護。可以看到許多其他的交配對同時在附近的山坡上的懸崖面上築巢和繁殖。在如此擁擠的環境中,該物種會必要保護自己的巢穴、卵、雛鳥或配偶免受附近其他黑白兀鷲的傷害。它們通過向有威脅的其他黑白兀鷲發出咕嚕聲或嘶嘶聲來恫嚇。 [3] 
雌雄雙方都努力築巢。繁殖季節持續13個月,每個季節只產一枚卵,因此只能孵化出一隻雛鳥。卵大約需要55天才能孵化,父母雙方共同孵卵。並收集食物資源以幫助飼養雛鳥。小兀鷲大約在150天后羽化。黑白兀鷲在雛鳥孵化前到獨立前會共同照顧。直到它能夠照顧自己。孵化後,共同會為幼鳥收集食物、照顧它們並保護它免受捕食者的侵害,直到小黑白兀鷲在羽翼未豐後獨立。一旦黑白兀鷲的前一隻雛鳥在羽化後可獨立生活後,這些黑白兀鷲將開始它們的下一個繁殖季節。由於資源的可用性增加,降雨或有蹄類動物種羣的增加可能會觸發繁殖季節。該物種大約在5-6歲時長出了完整的成鳥羽毛,因此它們的性成熟可能與此同時發生。黑白兀鷲在圈養中的壽命是40-50年之間。 [3] 

黑白兀鷲亞種分化

黑白兀鷲(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白兀鷲埃塞俄比亞亞種
Gyps rueppellii erlangeri
Salvadori, 1908
2
黑白兀鷲指名亞種
Gyps rueppellii rueppellii
(A. E. Brehm, 1852)

黑白兀鷲保護現狀

黑白兀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ver3.1——極危(CR)。 [2] 

黑白兀鷲種羣現狀

1992年估計,大約有11000對左右的黑白兀鷲,包括坦桑尼亞的3000對,肯尼亞的2000對,其中“多達數千對”集中在有利的地點,埃塞俄比亞的2000對,據説是“當地豐富的常見禿鷲”,蘇丹的2000對,是“北方最常見的禿鷲”,西非2000年。這可能意味着在20世紀90年代初,有22000個成熟個體和大約30000個個體。隨後的物種數量急劇下降意味着實際的數量可能會低得多。 [2] 
曾經廣泛分佈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薩赫勒地區。但該物種在其分佈範圍內的驚人下降導致其全球狀態從2012年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從近危變為瀕危,並在2015年進一步升級為“極度瀕危”。2006年的報告説,其全球狀態下降了96%。 [4] 

黑白兀鷲世界紀錄

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黑白兀鷲,兀鷲屬的一個物種。已知的飛得最高的鳥,能在11000米的高空飛行。(吉尼斯世界紀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