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斑肥螈

鎖定
黑斑肥螈(學名:Pachytriton brevipes)是蠑螈科、肥螈屬兩棲動物。雄螈全長平均173毫米左右,雌螈172毫米左右。唇褶明顯;皮膚光滑;體形肥碩,背腹面略平扁;背面及兩側青黑或棕褐色,周身滿布深色圓斑。
黑斑肥螈多生活於海拔800~1700米的大、小流溪內。分佈於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黑斑肥螈
拉丁學名
Pachytriton brevipes
別    名
水和尚
四腳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有尾目
亞    目
蠑螈亞目
蠑螈科
肥螈屬
黑斑肥螈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auvage,1876
外文名
Black-spotted pachytriton [3] 
保護級別
(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4] 

黑斑肥螈形態特徵

黑斑肥螈
黑斑肥螈(10張)
成體:雄螈全長平均173毫米左右,雌螈172毫米左右。當幼螈全長長到97毫米時,其肛部隆起已達性成熟。體形肥壯;頭部略平扁,軀幹至尾基部渾圓。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吻稜不明顯;鼻孔小,極近吻端,鼻間距等於眼間距而短於吻長;眼徑小於鼻間距而約為吻長之半;頰部明顯向外傾斜;口角位於眼后角下方或稍後;上唇褶明顯;上、下頜有細齒;犁骨齒列呈“∧”形,前端在兩個內鼻孔之間水平部位相會合;舌大,與口腔底部相連。軀幹粗壯,背腹略扁平,背脊正中部位不隆起而略成淺縱溝,肋溝11條。四肢較短,前肢較後肢細短,前肢前伸時指端僅達口角的後方,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距很遠,其間距為吻長的兩倍左右;指、趾平扁而短,末端鈍圓;指4個,指長順序為3、2、4、1,第一指極短小;趾5個,趾長順序為3、4、2、5、1,第一、五趾顯然短小,指、趾緣膜較寬(變異頗大),基部相連成蹼狀或無蹼。尾短於頭體長,尾前段寬厚而粗圓,後半段逐漸側扁,末端鈍圓;尾背鰭褶起於尾基部,後半段高而明顯,尾腹鰭褶僅後段明顯;肛孔縱裂。
皮膚光滑,體、尾兩側多有橫細皺紋。枕部有“∨”形隆起或不顯,背正中有淺脊溝,有的不明顯;頸褶明顯,繞至耳後腺後端,有的在咽喉部有縱膚褶。生活時背面及兩側青黑或棕褐色;腹面橘黃或橘紅色;通身滿布黑棕色圓斑,圓斑的大小、多少和疏密有變異,一般軀幹背面的斑點較密,一般有10~15排左右,腹面的較為稀疏,少數個體在腹面無斑點;多數標本在尾的後端有一條淺色短縱紋或有1~5個淺色圓斑。液浸標本斑紋清晰,腹面色淺。
第二性徵雄螈胚部明顯肥腫,呈橢圓形;肛孔縱裂較長,沿肛內壁有細長絨毛狀乳突。後緣尤多。雌螈肛部略隆起,肛裂短,內壁無絨毛狀乳突。
頭骨頭骨長略大於頭骨寬或幾相等;上頜骨外側間距明顯小於方骨外側間距;枕骨後緣向後突出,與兩鱗骨後緣不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齒列呈“∧”形,前端會合;前頜骨單枚,鼻突寬且長,與額骨前緣連接;鼻骨小,左右鼻骨不相連,位於前頜骨鼻突和上頜骨之間;額骨與頂骨大小几相等,額骨與鱗骨相距遠,無額鱗弧和額鱗窩;上頜骨較短,與翼骨連接,不與方骨連接,且相距甚遠;方骨外側無鈎狀突。角舌骨寬大
為軟骨質,左右不相連;上舌骨骨化;基舌軟骨有2對輻射狀的指狀突;鰓弧2對,角鰓骨2對,均骨化;上鰓骨2對,且合併,均骨化。
卵粒乳白色,圓球形,卵徑4.5毫米左右(已發育至神經溝、尾芽期);膠膜3層,卵膠囊直徑7.5毫米左右。
幼體全長50毫米時,尾背鰭褶始自尾基部而平直;四肢較長,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互達掌、蹠部;全長70毫米時,已完成變態,皮膚光滑或粗糙。全長85毫米左右時除未達性成熟外,各部特徵均與成體同。
變異:體形大小因地而異,如福建崇安106尾成螈個體大,全長170毫米以上者居多;德化的120尾全長為130毫米者居多。各地標本色斑也有一定變異:福建崇安122尾、德化159尾標本背、腹面均有圓斑,但有大小、疏密之變異,僅少數個體腹面斑點很少或無。據張作乾等(1934)記載,福建南平6尾標本背面有圓斑,而腹面有斑或無斑;福清20尾標本中,其中12尾、背腹面均有圓斑,5尾背面有斑而腹面斑少,3尾的背、腹面均無斑。 [5] 

黑斑肥螈生活習性

黑斑肥螈多生活於海拔800~1700米的大、小流溪內。成螈以水棲生活為主,白天常靜伏於溪內石塊上或碎石間或在水底緩慢爬行;受驚擾後向石洞或石下逃逸。1964年4月21日在福建德化海拔1500米左右的一條人跡罕到、森林茂密的山溪內發現有大量黑斑肥螈,在一段約300米長的溪溝內發現70餘尾成螈,僅在一個1.5米×4米的深水凼內就見到10多尾。這些黑斑肥螈多靜靜地匍匐於水底不動,少數在深水或淺水緩流處慢慢遊動,行動較為遲飩,用水網較易捕獲。黑斑肥螈生活時體表分泌大量黏液,有硫磺氣味。廣西金秀縣瑤山羣眾多以誘餌(蚯蚓等)釣獲,作為食用。據張繼秀等(1966)報道,黑斑肥螈捕食蜉蝣目、襀翅目、雙翅目、鞘翅目等昆蟲。 [5] 

黑斑肥螈分佈範圍

分佈於浙江(遂昌、雲和、江山、龍泉、慶元、泰順、温嶺、舟山、定海、縉雲)、江西(南城、九連山、井岡山)、湖南(炎陵、桂東、攸縣、茶陵、羅霄山西坡)、福建(德化、南平、建陽、武夷山、龍巖、福州)、廣東(信宜、粵北)、廣西(興安、資源、羅香、桂北貓兒山)和越南。 [5] 
黑斑肥螈分佈圖 黑斑肥螈分佈圖

黑斑肥螈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8月,體內受精,雌螈產卵30~60粒。5月在德化戴雲山後坡一溪溝內(海拔1370米,流水緩慢的石塊下見到一卵羣,卵粒連成一片,懸於石塊底面,卵羣長寬為40釐米×25釐米,卵粒乳白色,共有卵33粒,胚胎已發育至神經溝至尾芽期。 [5] 

黑斑肥螈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黑斑肥螈主要價值

生態:黑斑肥螈對農林害蟲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5] 
觀賞:該螈體色鮮豔,易飼養,動物園或家庭都可作為觀賞動物;據云,浙江和福建地區每年在市場上均有出售和批量出口。 [5] 
藥用:全體可入藥,補虛消疳,主治小兒疳積、胃病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