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尾塍鷸

鎖定
黑尾塍鷸(學名:Limosa limosa):中型涉禽,體長36-44釐米。嘴、腳、頸皆較長,是一種細高而鮮豔的鳥類。嘴長而直微向上翹,尖端較鈍、黑色,基部肉色。夏季頭、頸和上胸慄棕色,腹白色,胸和兩脅具黑褐色橫斑。頭和後頸具細的黑褐色縱紋,背具粗著的黑色、紅褐色和白色斑點。眉紋白色,貫眼紋黑色。尾白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冬季上體灰褐色、下體灰色,頭、頸、胸淡褐色,雖無顯著的羽色特徵,但通過它長直而微向上翹的嘴、細長的腳和頸以及翼上翼下的白斑,亦容易辨認。
棲息於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濕地、湖邊和附近的草地與低濕地上。單獨或成小羣活動,冬季有時偶爾也集成大羣。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越冬於南非、印度、中南半島國家,往南到澳大利亞。在中國主要為旅鳥
中文名
黑尾塍鷸
拉丁學名
Limosa limosa
外文名
Black-tailed Godwi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鷸科
塍鷸屬
黑尾塍鷸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1] 

黑尾塍鷸形態特徵

黑尾塍鷸
黑尾塍鷸(14張)
黑尾塍鷸夏羽頭栗色,具暗色細條紋,眉紋乳白色,到眼後變為栗色,眼先黑褐色,貫眼紋黑褐色,細窄而長,一直延伸到眼後,後頸栗色,具黑褐色細條紋;、肩、背和三級飛羽黑色,雜有淡肉桂色。和栗色斑。兩翅覆羽灰褐色,羽緣較淡,初級飛羽黑色,羽軸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外側具寬闊的白色基部,次級飛羽幾全白色,僅末端黑色,在翅上形成寬闊的白色翅斑。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也為白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頦白色,喉、前頸和胸亮慄紅色,下頸兩側和胸具黑褐色星月形橫斑。上腹白色,具栗色斑點和褐色橫斑。其餘下體,包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2] 
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上體呈灰褐色,翅覆羽具白色羽緣,眉紋白色,在眼前極為突出,前頸和胸灰色,其餘下體白色,兩脅綴有灰色斑點。
幼鳥似成鳥冬羽,但頭頂具肉桂色和褐色縱紋;頸和胸綴有暗皮黃紅色。肩和翅覆羽暗灰褐色。背、肩具暗栗色羽緣,翅覆羽具肉桂皮黃色羽緣。 [2] 
大小量度:體重♂273克,♀170-370克;體長♂329-409毫米,♀278-407毫米;嘴峯♂69-107毫米,♀81-108毫米;翅♂178-205毫米,♀183-206毫米;尾♂65-76毫米,♀65-79毫米;跗蹠♂52-68毫米,♀57-73毫米。(注:♂雄性;♀雌性) [2] 

黑尾塍鷸棲息環境

黑尾塍鷸棲息於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濕地、湖邊和附近的草地與低濕地上,繁殖期和冬季則主要棲息於沿海海濱、泥地平原、河口沙洲以及附近的農田和沼澤地帶,有時也到內陸淡水和鹽水湖泊濕地活動和覓食。 [2] 

黑尾塍鷸生活習性

黑尾塍鷸遷徙

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在東北、內蒙古和新疆繁殖,為夏候島。部分越冬於雲南、海南島、香港和台灣,為冬候鳥。春季遷經我國的時間在3-4月,秋季在9-10月。 [2] 

黑尾塍鷸食性

黑尾塍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冬季有時偶爾也集成大羣。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常在水邊泥地或沼澤濕地上邊走邊覓食,也不斷的將長長的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 [2] 

黑尾塍鷸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文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基里巴斯、朝鮮、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列支敦士登島、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裏、馬耳他、馬紹爾羣島、毛里塔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尼泊爾、荷蘭、新喀里多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北马里亞納羣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勒斯坦地區、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瓦努阿圖、越南、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 [1] 
旅鳥:加拿大、佛得角、科摩羅、加蓬、格陵蘭、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爾代夫、納米比亞、新西蘭、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塞舌爾、南非、斯瓦爾巴特、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維爾京羣島,津巴布韋。 [1] 
產地不確定:安道爾、貝寧、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1] 
黑尾塍鷸分佈圖 黑尾塍鷸分佈圖

黑尾塍鷸繁殖方式

黑尾塍鷸的繁殖期為5-7月。常呈數只的小羣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水域附近開闊的稀疏草地上,或在草叢與灌木間營巢,也營巢於沼澤濕地中的土丘上。巢甚簡陋,通常在鬆軟的地上扒成一小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有少至3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顏色為橄欖綠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8-53×33-38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間如有危險則立刻起飛,在入侵者頭上面來回飛翔鳴叫,然後站在附近樹上和地上,直至入侵者離開。孵化期24天。 [2] 

黑尾塍鷸亞種分化

黑尾塍鷸(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尾塍鷸冰島亞種
Limosa limosa islandica
C. L. Brehm, 1831
2.
黑尾塍鷸指名亞種
Limosa limosa limosa
Linnaeus, 1758
3.
黑尾塍鷸東北亞亞種
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3] 

黑尾塍鷸保護現狀

黑尾塍鷸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
  • 2004年——無危(LC)。
  • 2006-2016年——近危(NT)。 [1] 
  •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黑尾塍鷸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雖廣,但數量不多。主要威脅是棲息地被破壞和碎片化,其次由於當地的原始森林幾乎被大量砍伐,農作物栽培取代了森林。 [1] 
2023年5月,生態環保志願者才項南加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優幹寧鎮澤曲河畔首次發現黑尾塍鷸,小羣共有17只。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