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尾土撥鼠

鎖定
黑尾土撥鼠是齧齒目松鼠科爬行動物, [4-5]  黑尾草原犬鼠。體長大約三四十釐米,肩高10多釐米, [6]  身體長大而肥壯,頭部短而闊;頸部粗短,耳朵短小。體毛主要為灰褐色;腹部為灰黃色;尾巴末端為黑色。 [7]  壽命8年。 [8] 
黑尾土撥鼠分佈在北美中部的草原地區,稍微向北延伸到加拿大南部; [6]  主要生活在索諾拉沙漠的邊緣地帶。羣居性動物, [9]  不冬眠,白天活動,善於挖掘洞穴,以草本植物為食。 [10]  當羣體中的大多數在草地上覓食時,總是有一隻會在洞穴附近站崗。 [8]  每年春季繁殖1次,每胎1-8仔,幼仔1-3年性成熟。 [11]  天敵有野犬和野狼。 [12] 
黑尾土撥鼠可傳播鼠疫、鈎端螺旋體病。 [11]  是羣體規模最大的哺乳動物。1901年發現的一個黑尾土撥鼠約有4億隻,估計分佈面積達6.14萬平方公里。 [5]  對草原牧場的生長有很大幫助。 [12] 
中文名
黑尾土撥鼠
拉丁學名
Cynomys ludovicianus
別    名
黑尾草原犬鼠
外文名
Arizona Black-tailed Prairie Dog
Black-tailed Prairie Do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松鼠科
草原犬鼠屬
黑尾土撥鼠
命名者及年代
Ord, 181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黑尾土撥鼠形態特徵

黑尾土撥鼠體長28—35釐米,尾長6—10釐米,體重500—1500克。身體長大而肥壯,頭部短而闊。頸部粗短,耳朵短小。體毛主要為灰褐色。腹部為灰黃色。尾巴末端為黑色 [1] 

黑尾土撥鼠生活習性

黑尾土撥鼠白天活動,善於挖掘洞穴,以草本植物為食。它們的洞穴能根據自然地形分成若干個區,彷彿是一個“城鎮”。一個羣體通常約佔地2公頃,這是“城鎮”的一個基本單位。同一集羣中的成員共用一條特別建造的地道,領域裏的食物也是共享的。
黑尾土撥鼠打洞時,用前肢將土挖掘,然後後肢將扒松的乾土踢出穴外。進口處四周有一圈堆高敲實的泥土,形成防洪堤。穴口下90釐米深處有個守衞室,是它們遇到危險時退避躲藏的地方。從這裏有幾條岔道通向居住室、貯藏室,主巢往往設在地穴的盡頭處,鋪有草墊。
黑尾土撥鼠在洞穴外彼此相遇時,必須辨認一番。除了用眼來辨別,更常用的方式是整理皮毛、遊戲和“接吻”。所謂接吻,實際上是一種嗅覺和觸覺的交流,雙方嘴碰嘴,還齜牙咧嘴,彷彿準備打架似的。一旦入侵的黑尾土撥鼠在尖鋭牙齒相向的時候,通常都會逃避退卻,而同屬一羣的成員卻安然留下。
黑尾土撥鼠相鄰的集羣雖然常有邊界之爭,它們都會利用大叫或者像狗那樣吠聲,來宣佈它們的“領域權”。幼仔常常由於好奇心,跳出洞外去探望,侵入其他羣體的領域,最初會被容忍,可是一旦它們發育成熟,再入侵別的羣體領域時,就會被領主用恐嚇方式把它們趕走。在遇到危險時,接壤的黑尾土撥鼠羣體卻“有難同當”,合作防範從天空撲來的鷹隼,以及在地上或地下潛近侵襲的獾、鼬、郊狼和貓科動物等。當一隻黑尾草原犬鼠發覺危險的跡象時,發出一連串像小狗般的叫聲。如果危險越大,叫聲越急促。這些信號傳遍“鼠城”,大家爭先恐後地躲進地道。鄰近的各個集羣也都對此做出反應。
黑尾土撥鼠就以這樣的方式保持着一種“社會性”結構,“城鎮”的居民幾乎平均分佈,一代代地傳下去。它的生機總是旺盛的,充分顯示其社會組織的優越性。 [1]  黑尾土撥鼠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時期選擇不同的牧草取食,乾旱時會迅速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食物有西方的小麥草,野牛草,莎草,俄羅斯薊(豬毛菜鹼),仙人掌,濱藜屬和山艾樹(蒿屬)等。 [2] 

黑尾土撥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加拿大,墨西哥,美國。這主要是一個大平原物種,通過北美洲的西部和中部大平原,從薩斯喀徹温省南部至加拿大(法國河谷)的蒙大拿州南部,德克薩斯州西部,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東南部,在美國沙漠草原和索諾拉州東北部,墨西哥北部。而從亞利桑那州東南部,新墨西哥州西南部,該物種在當地許多區域內的已滅絕。 [3] 

黑尾土撥鼠繁殖方式

黑尾土撥鼠的繁殖量,懷孕率,產仔數,幼仔的成長速度和存活年齡,都取決於當年的食物豐盛與否。在繁殖季節開始後,一個小圈子通常是由1名成年雄鼠,3至4只成年雌鼠,和幾隻一歲齡的雌雄鼠組成。
黑尾土撥鼠和大多數齧齒動物不同,每隻雌鼠只產一窩幼仔,每胎產2個以上的仔。雖然這樣,羣內數目仍然在增加,因此,就要防止過於擠迫的災禍,逐漸保持“城鎮”相當的數量。這時候,一個集羣中的某些成員,就外遷到“城鎮”以外的地區去,組成新的集羣,把洞穴留給固守原地的同伴。有時,一個集羣繁殖過多,而鄰近一個集羣生育不多,就不需外遷,去“併吞”一部分“城鎮”。 [1] 

黑尾土撥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低危(LC)。 [3] 
參考資料
  • 1.    黑尾草原犬鼠 
  • 2.    Cynomys ludovicianus(東籬小菊譯編) 
  • 3.    The IUCN Red List (2010.4) 
  • 4.    汪松,解焱主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第1卷 紅色名錄 中英文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第276頁
  • 5.    (英)Claire Folkard編著;張東輝,金敬紅,宋長來主譯,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2005袖珍版,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03,第90頁
  • 6.    冉浩著,動物王朝=ANIMAL GROUPS,中信出版社,2020.01,第210頁
  • 7.    田耀主編,綠色家園的保障 美國和加拿大50個天堂級的國家公園,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5.01,第239頁
  • 8.    匈牙利圖藝公司編繪;王夢彤,曾巖譯;王玉山審譯,草原與荒漠,北京日報出版社,2017.09,第22頁
  • 9.    (德)瓦恩霍恩主編,沙漠動物,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01,第162頁
  • 10.    探索發現叢書編委會編,探索發現叢書 聞名世界的遼闊草原,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1,第114頁
  • 11.    郭天宇,許榮滿主編,中國境外重要病媒生物,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8,第419頁第420頁
  • 12.    朱耀沂著;黃一峯繪,老鼠博物學,商務印書館,2019,第11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