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子的日面分布

鎖定
黑子的日面分布,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分佈有一定的規律性,表現為東西分佈的不對稱性和緯度分佈的不均勻性。 [1] 
中文名
黑子的日面分布
主要表現
東西分佈的不對稱性和緯度分佈的不均勻性

黑子的日面分布不對稱性

黑子在日面東半邊和西半邊的分佈是不一樣的。1907年,英國天文學家蒙德首先發現這一現象,其表現如下:任何時候看到的日面東半邊黑子比西半邊的多;在東邊形成的黑子比西邊的多,而且從日面東邊緣轉出來的黑子比在西邊緣消失的多。這種不對稱性可能是由於太陽自轉引起的,即東半邊的黑子因太陽自轉愈來愈看得清楚,所以東半邊的黑子比西半邊的容易發現;其次是由於黑子軸和太陽半徑可能有一個向西的傾角,一個黑子在東半邊能看到,在西半邊就不一定能看到;再次就是黑子羣本身的不對稱性,“前導黑子”通常比“後隨黑子”更密集,而且容易看見。   
雖然每天的黑子面積與黑子數之間沒有明顯的對應關係,但是一年的黑子面積的平均值A和年平均黑子相對數R的對應關係為A=16.7R。因此,黑子羣的面積分布具有東西不對稱性。   
1972年,巴奇根據統計資料指出,按照不同發展階段分類(即按蘇黎世分類法分類)的黑子羣也有東西不對稱性,即A、B、C、E、F和G型的黑子羣的數目,在西邊比東邊多,而D、H和J型則相反。   

黑子的日面分布緯度分佈

1858年卡林頓對太陽黑子的觀測資料進行統計,發現黑子的平均日面緯度分佈隨黑子週期位相有規律性的變化。1894年斯玻勒對大量的黑子觀測資料作了統計,進一步證實黑子在日面緯度上的分佈有如下規律:幾乎所有的黑子都分佈在日面緯度±45°的範圍內,不過在赤道兩旁±8°的範圍內則很少出現;絕大多數黑子都出現在赤道兩旁且平行於赤道的幅寬為15°~20°的區域。在每個黑子週期開始時,黑子一般都出現在緯度±30°附近;在黑子週期中黑子數極大的年份,黑子則出現在緯度約±15°處;而在黑子週期結束時,在赤道附近的黑子又都消失;在前一個週期的黑子尚未完全消失時,後一個週期的黑子便又開始在緯度±30°附近出現。因此,黑子在日面緯度的分佈規律常稱為斯玻勒定律。   
以黑子羣的平均日面緯度為縱座標,以時間(年份)為橫座標,繪出的黑子羣在日面緯度上的分佈圖,形狀象一羣蝴蝶,故又稱蝴蝶圖。從蝴蝶圖可看出太陽黑子活動有一個平均約11年的週期變化規律。另外還可看出,在日面南半邊和北半邊出現的黑子羣數目並不相同,南半邊往往比北半邊多。   
1973年科佩基對格林威治天文台1874~1953年的太陽黑子照相資料進行了統計,繪成圖表,發現平均面積大於500(以可見太陽半球面積的百萬分之一為單位)的大黑子羣日面緯度分佈也呈現為蝴蝶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