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土層

鎖定
黑土層,通常人們説黑土層,是指表層肥沃的具有良好結構的層次,但像鹼土的鹼化層,有些白漿土的澱積層顏色也呈黑色,但不能因為顏色黑,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黑土層。在土壤科學中稱這層土壤為腐殖質層,而不用黑土層。
中文名
黑土層
定    義
表層肥沃的具有良好結構的層次
專業名稱
腐殖質層
隸    屬
土壤科學

黑土層基本信息

黑土層 黑土層
黑土層,在土壤學專業詞彙中沒有黑土層一詞,而稱謂“腐殖質層”,這就是在有些土壤的表層,由於富含腐殖質而使土壤呈現暗的顏色,這是因為土層顏色呈黑色,除了腐殖質之外,還可以是其他黑色物質(如黑色礦物質),使土壤顏色呈現黑色。 [1] 

黑土層特點機理

腐殖質層在土壤發生學中應包括A和AB兩個發生層(Horizon),由於腐殖質含量高,土質較疏鬆,呈粒狀、團塊狀結構,其厚度代表了該土壤的肥沃程度。
對於黑土層的界定,沒有量化標準,對A(Ah)層的認同問題不大,但對AB層(由A層向B層的過渡層),除了看顏色之外,還要看土壤結構和新生體,既有腐殖質積累的特徵,還要有澱積特徵,這對非土壤專業人員來説,有一定難度。
黑土層變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層變薄,直接導致支撐糧食產能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農業科技進步和高產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糧食增產,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黑土層日漸變薄、耕地質量下降的嚴峻現實,導致農民和相關部門放鬆對耕地質量的保護。

黑土層量化指標

在美國土壤系統分類中,不叫黑土層,也不叫腐殖質層,而叫“鬆軟表層”(Mollic epipedon),它有嚴格量化指標,規定鬆軟表層一般厚度至少是25cm,有機質含量≧1%,鹽基飽和度≧50%,是典型的草原土壤。 [2] 
在野外調查時是根據顏色判斷是否達到了鬆軟表層,對於顏色的判斷,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標準,另外土壤水分也影響到顏色深淺,為了能夠客觀的判定土壤的顏色,國際上通用孟賽爾比色卡(Munsell color charts)進行比色,對於鬆軟表層規定為濕態亮度(Value)≤3,濕潤時的彩度(Chroma)也是≤3。這就避免了不同人對顏色判斷的差異,能夠量化的判定是否達到了鬆軟表層。

黑土層土層變化

1.1950年,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4292.4km2,水蝕面積為18457.3 km2,風蝕面積為5835.14km2。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區土地面積的20.5%。
2.到1980年,黑土區農業區域天然次生林已經絕跡,林區林緣大踏步後退。黑土層厚度明顯變薄,黑土層較厚的地塊已由解放初期的50cm~60cm下降到25cm~30cm左右,黑土層較薄的地塊由25cm~30cm下降到15cm~20cm。
3.到2000年,黑土層厚度進一步變薄,黑土層較厚的地塊已由50cm~60cm下降到20cm~25cm左右,黑土層較薄的地塊由25cm~30cm下降到10cm~15cm。侵蝕溝繼續增加和發展。
4.從2000年到2012年,治理面積達到了每年近1600Km2。從2003年開始,東北黑土區試點工程治理完成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效益顯著,平均減少泥沙流失68%,抵禦洪澇災害能力普遍增強。 [3] 

黑土層現狀

逐漸減少
佔中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東北黑土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一個並不為多數人瞭解的嚴峻事實是,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減少了50%,並在繼續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釐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釐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東北這一中國最大糧倉的產能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污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淨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風險。重金屬污染的增加,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
建國初期,黑龍江省黑土層大都一米多厚,找半米深的都難了,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層,顏色也由黑變黃。形成1釐米的熟化黑土層大約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0.3至1釐米的黑土層。有專家擔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
黑龍江黑土層退化嚴重 糧食產量一半靠化肥
黑土層 黑土層
2011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連續第8年奪得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首次超過連續10年居全國各省(市、區)首位的河南省,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這個曾經的“北大荒”,在成就了“北大倉”的輝煌之後,獲得了它前所未有的榮光。但是,在耀眼的榮光“背後”,或許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它的“真實”。連年增高的化肥使用量、“高產”的農作物結構調整、風沙侵蝕的威脅,都讓黑龍江引以為榮的“黑土地”,正如時間一樣,悄無聲息地在指縫中慢慢溜走。黑土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下降70%、黑土層厚度減少了近一半。糧食產量的一半,是靠化肥支撐。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