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三稜

(中藥)

鎖定
黑三稜,中藥材名。本品為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的乾燥塊莖。功能主治為:①症瘕鼓脹,用三稜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隔水明顯成膏,濃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又方:荊三稜、青皮、陳皮、木香各半兩,肉豆蔻、檳榔各一兩,硇砂二錢,共研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②痃癖(脅下堅塊如石)。用荊三稜(炮)一兩、川大黃一兩,共研為末,加醋熬成膏。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薑、桔皮湯送下。③小兒氣癖。用三稜煮汁給授乳的母親吃,也把少量給小兒吃。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論熱痃癖等,服此藥都有效。④反胃噁心,藥食不下。用荊三稜(炮)一兩、生丁香三分,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開水送下。⑤乳汁不下。用荊三稜三個,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洗奶(乳房),取汁出為度。⑥渾身燎泡(狀如棠梨,每泡出水)。用荊三稜、蓬莪茂各五兩,共研為末。分三次服,酒調下。連續服完。
中文名
黑三稜
漢語名稱
Hei San Leng

黑三稜來源

本品為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的乾燥塊莖。

黑三稜性味歸經

苦、平、無毒。

黑三稜功能主治

①症瘕鼓脹,用三稜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隔水明顯成膏,濃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又方:荊三稜、青皮、陳皮、木香各半兩,肉豆蔻、檳榔各一兩,硇砂二錢,共研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②痃癖(脅下堅塊如石)。用荊三稜(炮)一兩、川大黃一兩,共研為末,加醋熬成膏。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薑、桔皮湯送下。
③小兒氣癖。用三稜煮汁給授乳的母親吃,也把少量給小兒吃。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論熱痃癖等,服此藥都有效。
④反胃噁心,藥食不下。用荊三稜(炮)一兩、生丁香三分,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開水送下。
⑤乳汁不下。用荊三稜三個,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洗奶(乳房),取汁出為度。
⑥渾身燎泡(狀如棠梨,每泡出水)。用荊三稜、蓬莪茂各五兩,共研為末。分三次服,酒調下。連續服完。

黑三稜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湖北等地。

黑三稜生長環境

生於湖、河淺水中和水濕地。

黑三稜藥材性狀

1.塊莖呈近球形,長2-3.5cm,直徑2-3cm,表面棕黑色,凹凸不平,有少數點狀鬚根痕;去外皮者下端略呈錐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殘存的根莖疤痕及未去淨的外皮黑斑,並有刀削痕。質輕而堅硬,難折斷,入水中漂浮於水面,稀下沉。碎斷面平坦,黃白色或棕黃色。氣微,味淡,嚼之微辛、澀。以個大、堅實者為佳。
2.顯微鑑別:
2.1.塊莖橫切面:皮層為通氣組織,多被削去,偶有殘存。近內皮層外側有2-3層厚壁細胞環帶,棕色或暗棕色,細胞壁木化。內皮層細胞增厚呈馬蹄形。中柱鞘纖維1列或成束與小型維管束相間排列,中柱薄壁細胞類多角形,含微小的澱粉粒,直徑不及lμm,維管束周木型或外韌型,在薄壁組織中散有分泌細胞。
2.2.粉末特徵:灰棕色。
2.2.1.厚壁細胞單個散在、兩個並列或成片,黃棕色、綠棕色、黃綠色或淡黃色,多呈長條形,少數類圓形或長圓形,邊緣多不規則波狀凹凸或有短分枝,有的較平整,長15-216μm,直徑7-34μm,壁厚4-16μm,非木化或微木化,紋孔細小,孔溝短而密,壁極厚者胞腔不明顯。
2.2.2.木化薄壁細胞呈類長方形或長橢圓形,兩端平鈍或斜尖,長77-125μm,直徑14-32μm,壁厚4-7μm,連珠狀。
2.2.3.導管傍薄壁細胞呈長條形,長18-180μm,直徑5-18μm,壁厚2-4μm,連珠狀,微木化。
2.2.4.分泌細胞呈類圓形,直徑23-36μm,壁稍厚,內含棕色物。
2.2.5.薄壁細胞呈多角形或類圓形,直徑22-81μm,壁厚2-5μm,非木化,有的可見紋孔及孔溝。
2.2.6.木纖維多成束,黃色,細長,末端漸尖,長72-288μm,直徑7-18μm,壁厚3-5μm,微木化,孔溝較稀疏。另可見內皮層細胞和梯紋、網紋導管。

黑三稜注意事項

血虛者禁用。

黑三稜化學成份

含白樺脂醇(betulin)和甘露醇(mannitol)。

黑三稜相關論述

論黑三稜功用特點了:李時珍:“三稜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按戴原禮《證治要訣》雲:有人病症癖腹脹,用三稜、莪茂,以酒偎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魚而愈也。”(《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