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族織錦

鎖定
海南島黎族民間織錦。有悠久的歷史。
產於海南島的黎族居住區,《峒溪纖志》載:“黎人取中國彩帛,拆取色絲和吉貝,織之成錦。”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的“黎單”,“黎幕”宋代已遠銷大陸,“桂林人悉買以為卧具”。
2009年10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以下簡稱“黎錦技藝”)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17年3月28日在海南省東方市舉辦的千人織黎錦展示,獲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多人同時織布”(Most people weaving cloth simultaneously)榮譽稱號。 [1] 
中文名
黎族織錦
用    途
黎錦多用於婦女筒裙
工藝製作
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
特    點
製作精巧,色彩鮮豔
產    地
海南島的黎族居住區
品種分類
婦女統裙、上衣、褲料、被單、頭巾、腰帶、掛包、披肩、鞋帽等

黎族織錦用途

黎族織錦筒裙料 黎族織錦筒裙料
黎錦多用於婦女筒裙、搖兜等生活用品。
今海南通什專設有“黎錦研究所”從事研究和生產。中國紡織藝術的一朵奇葩。
當地阿婆在織黎族織錦 當地阿婆在織黎族織錦

黎族織錦產品特點

黎族織錦 黎族織錦
黎錦的特點有很多如:製作精巧,色彩鮮豔,富有誇張和浪漫色彩,圖案花紋精美,配色調和,鳥獸、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紡、織、染、繡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錦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刺繡較少。
染料主要採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豔,不易褪色。
各地黎族人民根據自己的喜好,創造了多種織、染、繡技術。
比如,白沙縣黎族人民有一種兩面加工的彩繡,製作精美,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海南"雙面繡"之美稱。

黎族織錦工藝製作

編織黎族織錦 編織黎族織錦
黎錦是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交織而成。其經線多采用纈染法(即扎染),在一個扎線架上編好經線,然後用紗線在經線上紮結,染色後拆去紗線,即出現藍地白花的圖案,再織進彩色緯線。
紡織、織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傳統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製手搖軋花機、腳踏紡紗機和織布機等。

黎族織錦品種分類

黎錦的品種有婦女統裙、上衣、褲料、被單、頭巾、腰帶、掛包、披肩、鞋帽等。黎錦的圖案有馬、鹿、斑鳩、蛇、青蛙、孔雀、雞以及竹、稻、花卉、水、雲彩、星辰等100多種,大多由簡單的直線、平行線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圖形構成。
在色彩上,善於運用明暗間色,青、紅、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

黎族織錦紛繁圖案

黎族織錦圖案是體現婦女的審美意識、生活風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及藝術積累的文化現象。其內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會生產、生活、愛情婚姻、宗教活動以及傳説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據不完全統計,織錦圖案有100多種,大體可分為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產用具、自然界現象和漢字符號等紋樣。其中人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是最常用的織錦圖案。
黎族織錦圖案 黎族織錦圖案
人形紋主要有婚禮圖、舞蹈圖、青春幸福圖、百人圖、豐收歡樂圖、人丁興旺圖、放牧圖、吉祥平安圖等,它寄寓了人們對生育繁衍、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黎族婦女通過誇張和變形的工藝創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場景反映在織物上,使圖案造型具有可視性和藝術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禮圖,它主要流行於樂東、三亞、東方等市縣,是典型的人形紋樣,它將黎族婚娶禮儀習俗中的迎親、送親以及送彩禮和拜堂等活動場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繪了新郎新娘和前來參加婚禮的眾多村民的畫面。其場面開闊,熱烈壯觀,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域風情。
動物紋主要有龍鳳、黃猄、水牛、水鹿、魚蝦、青蛙、烏鴉、鴿子、蜜蜂、蝴蝶等,其中,龍紋、青蛙紋最為常見。龍紋是流行在白沙、瓊中一帶最為普遍的黎錦圖案,反映了黎族人民把龍當作高貴、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徵。青蛙紋圖案在民間流傳很廣,在黎族的傳統觀念裏,青蛙有表達母愛和避邪的功能。反映在服飾上的蛙紋有嚴格的對稱結構,圖案以“田”字形紋樣為主體,中間有四隻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紋,用動和靜的對比手法,顯示青蛙在田間生活的主要特徵,畫面充實,節奏協調。有的地方的青蛙紋樣,採用誇張與變形的表現手法,把青蛙前腿省略,後腳加長,表現出青蛙躍躍欲跳的神態,圖案構思大膽,造型簡潔,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植物紋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龍骨花、竹葉花等花卉,以及藤、樹木、青草等。常見的有木棉紋、花草紋等。木棉是黎族紡織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婦女普遍喜歡用木棉紋樣做為織錦紋樣,圖案以木棉樹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下有鑰匙紋(又稱“任意花”),還有花和綠葉,以此象徵根深葉茂,家庭美滿幸福。花草紋流行於五指山地區一帶服飾圖案紋樣,圖案以長柱形花紋作族系標誌,整體紋飾近似漢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連續紋樣。寓意根深葉茂,家族人丁興旺,繁衍生息。
幾何紋是利用直線、平行線、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組成的紋樣,以抽象的圖案表現在服飾上,反映出原始思維的某些特徵。其內容豐富,色彩美觀。
日常生活生產用具紋樣主要有煮飯、玩球、紡織、農耕、扁擔、禾叉等。這些紋樣大多是黎族婦女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理解,憑藉自己的藝術想象,加工創作出來的。
自然界現象的紋樣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雷電、水火等。黎族是一個崇拜自然的民族,對自然的崇拜一直影響着織錦圖案的發展。
漢字符號紋樣有喜字、福字、祿字、壽字、萬字等。黎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織錦圖案因受漢文化的影響,有些圖案逐漸採用漢字符號。這些漢文字體現在服飾上,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能夠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黎族織錦歷史發展

黎錦服飾異彩紛呈,包括筒裙、頭巾、花帶、包帶、牀單、被子(古稱“崖州被”)等,用黎族織錦和單、雙面繡布料製作的黎錦筒裙絢麗多彩,黎族婦女還要在上面鑲嵌上諸如雲母片、貝殼片、銀片、琉璃珠,穿上鑲嵌珠寶的筒裙,行動或跳舞時,熠熠生輝。潤方言區(白沙一帶)黎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説是最早的超短裙
黎錦包括筒裙、頭巾、花帶、包帶、牀單、被子(古稱“崖州被”)等,有紡、織、染、繡四大工藝,色彩多以棕、黑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配製適宜,富有民族裝飾風味,構成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和人物等豐富圖案。黎錦精細、輕軟、潔白、耐用。“黎錦光輝豔若雲”就是古人對黎族織錦工藝發出的由衷讚美。 古時中國南方各地的棉花是由原產地印度、南美等地通過海路經海南島等地傳入。
黎族人民採用木棉花蒴果內的棉毛、苧(zhu)麻纖維,及分別來自於美洲和印度的海島棉、巴西木棉、大陸棉和樹棉等灌木類棉花,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刺繡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顏料,紡織成一種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別做經線和緯線)。因木棉又名吉貝,故黎錦也叫吉貝。黎錦精細、輕軟、潔白、耐用,古語稱"黎錦光輝若雲"。

黎族織錦藝術造詣

從歷史的長河中,黎族織錦藝術充分顯現了黎族婦女的創造才能和藝術造詣。一件藝術珍品的完成,可以説是黎族婦女的心血和結晶,也是黎族婦女智慧的集中表現。據瞭解,她們每織繡製作一套盛裝,往往需要花費3~4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每當民俗節日,或是參加婚禮盛會,姑娘們總是三五成羣,彙集在一起,身穿着美麗的服飾,出現在人羣之中,以獲得人們審美的心理滿足,這意味着向別人顯示自己的織繡才華。其織繡技藝超羣出眾者,被人們稱為“織繡能手”,從而贏得崇高的讚美和尊敬,還能得到青年男子向她投來的欽佩的目光和送來讚揚及求愛的歌聲。清朝人張慶長在他的《黎岐紀聞》中就有這樣的敍述:青年“男女未婚者,每於春夏之交集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有情意投合者,男女各漸進湊一對,即訂配偶。其不合者,不敢強也。”每當一對相戀的情侶定情之時,姑娘總是把自己織出的一件認為最滿意的花帶或者手巾親手送給“帕曼”(黎語:男青年),表示對愛情忠貞不渝。這珍貴的禮物,便是幸福美好的象徵。作為黎族織錦藝術,它不僅反映了製作者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水平,更難得的是,它作為愛情的紐帶,精神的寄託,反映了黎族姑娘對幸福有着無限嚮往和追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