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錦紓

鎖定
黎錦紓(1899—1954)(一説1898—1954 [1]  ),教育學家。在“黎氏八駿”中排行第四,1926年參加北伐,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2] 
中文名
黎錦紓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54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性    別

黎錦紓人物生平

黎錦紓(1898—1954),1918年畢業於北大文科。當時文科由李大釗執掌,他受李大釗的共產主義思想影響較深。1921年赴上海在他二哥創辦的《小朋友》週刊任編輯。當時中華書局選派年輕職員去國外留學深造,他被選中,遂於1922年去德國留學,後獲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在德國參加中國共產黨,與朱德、鄧小平、徐冰同在一個黨小組,被選為柏林黨小組長。 [1] 
1925年6月18日,黎錦紓、朱德、孫炳文等中國留學生參加了德國共產黨在柏林市中心廣場上召開的聲援中國五卅運動的大會,不幸被捕,被吊銷護照,被迫前往莫斯科。他們被分配到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繼續學習。 [2]  於1926年和朱德等人一起入莫斯科東方大學研究成人教育,又拿到了一個博士學位。回國後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教育股長兼武漢軍事政治分校籌備委員、武漢中山大學教授,1927年兼任由宋慶齡倡辦的武昌第一、第二、第三傷兵醫院籌備主任,北伐戰爭中收容和接納受傷官兵三千餘人。大革命失敗後,黎綿紓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於促進全國平民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 
1931年,黎錦紓到北平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工作,任學校教育部主任。平民教育,成為他一生致力的方向。 [2] 
1948年南京解放前夕,朱德寫信給劉伯承,請他在南京找到黎錦紓,並予以保護。1950年3月,黎錦紓到北京,受到了朱德的親切接見。朱德對黎錦紓説,他想向毛澤東和中央建議:一是恢復黎錦紓的黨籍,二是請他參加人民代表大會,三是請他主持政務院中等教育部的工作。 [2] 
解放後在湖南省民政廳任職,後來又擔任過湖南省教育局局長,1954年調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1] 
1954年,黎錦紓病逝,享年55歲。 [2] 

黎錦紓人際關係

父親:黎培鑾,晚清秀才。其8個兒子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人稱“黎氏八駿”。 [3] 
“黎氏八駿”合影 “黎氏八駿”合影 [2]
大哥:黎錦熙(1890—1978),著名語言學家,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曾為中國的文字改革做出巨大貢獻; [3] 
二歌:黎錦暉(1891—1967),音樂家,中國流行音樂之父; [3] 
三哥:黎錦耀(1895—1953),地質礦冶學家,曾任湖南工業廳高級工程師; [3] 
五弟:黎錦炯(1901—1981),鐵路橋樑專家,曾任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系主任、教授; [3] 
六弟:黎錦明(1906一1999),左翼作家,黃埔軍校二期畢業; [3] 
七弟:黎錦光(1907—1993),著名作曲家,曾創作《夜來香》《香格里拉》等作品; [3] 
八弟:黎錦揚(1915一),著名美籍華人作家,是繼林語堂之後以英文寫書稱著於西方文壇的華裔作家之一。 [3] 
兒子:黎風 [2] 
參考資料
  • 1.    黎遂著,民國風華 我的父親黎錦暉,團結出版社,2011.10,第222-223頁
  • 2.    不詳.與朱德、鄧小平同窗黎錦紓:對全國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巨大貢獻[J].今古傳奇(人物版),2023,(第9期):104-105
  • 3.    尤靜波編著,現代音樂教育叢書 中國流行音樂通論,大眾文藝出版社,2011.04,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