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錞

鎖定
黎錞(1015-1093),北宋經學家。字希聲,北宋渠江縣(今四川廣安區花橋鎮)人。宋慶曆三年(1043)中進士,熙寧八年(1075)知眉州,後官至朝議大夫。 [1] 
希聲
所處時代
北宋
出生地
四川省渠江縣
出生日期
1015年
逝世日期
1093年
本    名
黎錞
籍    貫
北宋渠江縣

黎錞人物簡介

字 生卒年不詳,(今四川廣安市)人,著名經學家。宋慶曆癸未年(1043)中進
族譜 族譜
士,熙寧八年(1075)任知眉州,後官至朝議大夫。據廣安井河龍馬黎家壩“黎氏邦祥祠堂”石碑記載,黎錞實系北宋建隆初年入蜀的黎嵩之孫。世代乃書香巨族,謹厚淳樸,以詩禮傳家。直至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黎氏族眾慘遭塗炭,倖存者寥寥,有的遠逃貴州陝西達州儀隴,近至蜀治各府州縣。故現各地均有黎姓後人以黎錞為祖,記載於譜的現象。

黎錞個人經歷

黎錞年輕時苦讀經書,夜闌人靜仍吟誦不止,甚至如痴如呆。據傳,鄉人中有好事者試其心志,於一天夜裏邀一女子去其書齋前,讓這女子嬌聲嬌氣地呼喚他的名字。黎依舊手不釋卷,目不斜視,口占一絕雲:“十里樓台五里亭,忽聞花裏喚黎聲。狀元本是天生成,故遣嫦娥報姓名。”好事者搖搖頭,認為他真是個書痴。
黎錞任知眉州期間,仁明而不苛秩,深受民眾愛戴。三年將滿,百姓上書朝廷苦苦相留,因繼任三年。蘇軾與黎錞交往甚厚,故在其所作《遠景樓記》中,贊黎“簡而文,剛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又在其《寄黎眉州》一詩中,表達和好友“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的願望。
黎錞一生致力經學,中進士後留京作侍講,在人才雲集的北宋京師中名噪一時,眾多學士均視他為“大儒”。任知眉州時,再度當國的王安石著《三經新義》,詆《春秋》為“斷爛朝報而不列太學。黎不苟同,撰《春秋經解》,蘇軾以“治經方及《春秋》學,好士今無六一賢”的詩句贊其行。此書計十二卷,並附有統論。完成後,又著《校勘荀子》十二卷。人稱之為著名經學家,獲“文學蘇洵,經術黎錞”之美譽。吳薦對黎更是推崇,他在《贊黎》一詩中寫道:“三傳融心,六一修契。經術揚誕,得知英帝。仕學兼優,借留斯致。箋簡遺言,百世爭媚。”
黎生性質木,行動遲緩,劉貢父戲之為“黎檬子”。黎不知“檬子”系一樹名,不以為意。一天,與朋友騎馬過集市,遇見一賣檬子樹的人大聲叫賣“梨檬子”,才猛然省梧,併為自己的“迂”而捧腹大笑,差點從馬上跌下來。這事,一時被傳為趣聞。此事見記於蘇軾之《東坡志林》,清《廣安州志·拾遺志》亦有文字記其事。
今廣安區井河鎮龍馬黎家壩“黎氏邦祥祠堂”石碑有關於黎錞的記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