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行恕

鎖定
黎行恕(1893-1949),中將,軍長。字海珊,廣西陽朔人。早年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炮科。畢業後在湖南軍隊中歷任排、連、營、團長。1926年北伐軍人湘,自請為前鋒,因功保送陸軍大學第十期。畢業後去廣西,任第四集團軍少將參謀長,南寧軍校高級班少將大隊長,軍部少將參謀處長,1937年7月後任第五路軍總部參謀處長,第五戰區副參謀長。台兒莊大捷後任第一七零師師長。1939年6月17日授少將。同年桂南會戰中任第四十六軍第一七零師師長,後任第三十一軍副軍長兼玉林師管區司令。1946年任國防部部長辦公廳中將主任,後告假回桂林,1947年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9月22日授中將。1949年3月3日在桂林病逝。 [1] 
中文名
黎行恕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49年
畢業院校
保定軍校及陸軍大學
主要成就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出生地
廣西陽朔

目錄

黎行恕人物生平

黎行恕字海珊,白沙舊縣村人。解放前,黎家為村之大姓,地廣財多。行恕自幼父母雙亡,由其叔父桂森撫養課讀。黎桂森為清末附貢,任過四品官,並曾留學日本。行恕在國學諸方面,都深受其叔父的影響。
黎行恕青年時代有志習武,早先考進桂林陸軍小學,後入保定軍官學校,為第九期畢業生。最初在湘軍王隆中部任下級軍官,黎年少英俊,體魄魁梧,並以戰功受到王的青睞。王有女出生於日本東京,遂以“東京”作為女名,王以女妻黎,是為黎之原配。王東京一生無生養,後娶姚氏為妾。黎有二子三女。
民國初年,黎回桂,先歸舊桂繫馬濟部。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李(宗仁)、白(禧崇)平廣西,黎氏因與李、白早年是桂林陸軍小學的先後同學,因此便投效新桂系,併為李、白所倚重。北伐時代曾在李宗仁的第七軍任職。後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仍為李之下屬,參與戎機。北伐以後為蔣介石簡拔,送陸軍大學第十期將官班進修。
1937年,日本入寇,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轄江蘇、山東、安徽、湖北等省軍務,駐節徐州。黎被任為副參謀長兼參謀處長。時參謀長徐祖貽被李派往所屬某集團軍會同指揮作戰,台兒莊血戰時,伴隨李左右參予運籌的多為黎氏。相傳黎氏用兵有一特點,即計劃能力頗強,縝密周全,但每當情況驟變時應變能力則較差。李宗仁知人善任,故以黎任參謀長副職。台兒莊大戰展開時,國民黨軍投入百十個團與日本侵略軍較量。一日,李帶着黎行恕等到前方查防,正好敵人一個大炮彈吊打過來,離他們不遠。李宗仁對黎説:“我們命大,好險!” 黎説:“德公!您是位福將,跟着您可以化險為夷!”(台兒莊戰役結束後黎曾返舊縣對親人言及。)
台兒莊大捷以後,黎氏願意帶兵,並説,日寇必有南圖打算,願回桂赴桂南。未幾即被重慶委派為一百七十師師長。1939年冬,日寇在粵東四邑蠢動,桂南已受威脅,該師奉命開赴西江,駐紮在橫縣。不久日軍頭目今村均率五師團從水路由北海登陸,奇襲南寧。黎率師曾在邕江半渡破敵,但敵別部從後面包圍,於是匆忙後撤,據守高峯險隘崑崙關,會同杜聿明部等與敵開展有名的崑崙關爭奪戰。戰後改任三十一軍副軍長,駐守玉林。
1941年,日寇大舉進兵湘贛,黎氏升任四十六軍軍長,駐衡陽。1942年春輾轉於洞庭湖一帶的益陽、濱江等八縣。後來湘贛戰況稍為緩和,敵轉擾中南半島,並圖從滇桂脅擾,英國聯絡國民黨軍入緬甸抗擊;四十六軍本已編入遠征軍序列,且已開拔至南寧,後日寇在緬甸兵敗,該軍因而沒有去成,仍隸第四戰區。戰區司令長官為張發奎。由於廣州失守,長官部遷駐柳州。時廣西區內僅有夏威的一個第十六集團軍,而集團軍下面又僅有一個軍,即四十六軍。張發奎説是“三代單傳”。
1944年夏日軍圍攻衡陽,第十軍孤軍死守苦戰四十八日。後黎才受命馳援,未至而城已破,乃回師守桂林。這時廣西兵力十分單薄,重慶統帥部從貴州調來第九十三軍增援,後被派往全州一帶陳兵禦寇。該軍軍長為陳牧農,他貪生怕死,造成廣西門户洞開(後被第四長官部槍斃)。蔣介石仍要戰區死守桂林三個月,意在削弱桂系力量。時任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的白崇禧,為保存桂系實力,在敵寇侵至廣西邊陲時,突然把黎行恕的兩個師調出桂林在外圍作戰(一個師長是白的外甥海競強,另一個師長是夏威的外甥甘成城),黎部的四十六軍只留下一七零師(師長許高陽),歸桂林城防司令韋雲淞指揮。四十六軍的軍部則移至本縣報安鄉公所對面的山洞內。由警衞營長——黎的外甥許治武在山下佈防警衞。
桂林保衞戰前夕,據説是黎接受張國權的建議,送給陽朔中正式步槍二百餘支、輕機槍數挺,以作地方自衞之用。這些槍枝是由陽朔縣自衞大隊長羅文修前去報安領取的,用兩部汽車裝運回來。這件事一直為鄉人所稱道,認為乃黎氏愛鄉之舉。
1944年11月初,日寇分兵由湖南道縣出龍虎關,繞道恭城、陽朔包圍桂林時,黎怕被敵軍包圍,乃率師往西南方向撤退,直至黔桂交界之六寨(南丹與獨山間)。
1945年夏,日寇末日將臨,收縮兵力往湖南撤退。這時赴緬之遠征軍湯恩伯部歸國,四十六軍乃協同相互配合尾追日寇,終算打了些勝仗。日寇既降,黎乃請病假留桂林,在這個廢圩上築室休養。
戰後,國民黨中來政府復都南京,白崇禧出任國防部長。回桂林時,許多官員都到機場迎接,黎行恕卻沒有去。後來倒是白崇禧枉駕造訪,並邀請黎去國防部任辦公廳主任。黎氏原患有肺結核病,擔任新職後,部務繁多,既要復員整編,恤亡補創;又要計功酬庸,真是經緯萬端,忙得不可開交。特別是1947年國共談判破裂,南京宣佈“戡亂”。國防部電報電話晝夜不斷,告急電文更需上傳下達,及時處理,黎的肺病因之多次發作,健康狀況益見不佳。
1947年,國民黨蔣介石一意孤行,定要舉行“國民代表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代表”由各縣選舉產生(每縣選一名)。黎行恕為國民黨桂系內定的陽朔代表人選。但在縣裏依“法”提名為候選人的卻共有八人。爭奪選票相當激烈。黎當選後去“廣西省選舉事務所”領取當選“代表證書”時,曾説:“是抬轎的,是抬轎的!”——及至選舉李宗仁當副總統時,這“代表”的作用便顯現出來了。 [2] 
1948年國民黨在“戡亂”內戰中,連吃敗仗,白崇禧由國防部長改任華中區的“剿匪”總司令。黎亦於是時離開“國防部”,告病回桂林,只在華中“剿總”掛個“高參”閒職。1948年9月22日授中將。 [1]  在桂林期間,他曾應民社黨辦的西南商專之聘,擔任國文教授。1949年三月初三日,終以沉痾不治卒於桂林私邸。後用汽車運回舊縣家鄉埋葬。終年五十七歲。 [2] 
參考資料
  • 1.    尤文遠,馬永祥主編,保定軍校千名將領錄,方誌出版社,2001,第543頁.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陽朔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陽朔文史資料 第2輯,,1987.10,第68-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