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磊石

鎖定
黎磊石(1926年10月26日—2010年3月16日),湖南長沙人,腎臟病專家,中國腎臟治療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醫學院臨牀學院副院長、教授 [1] 
黎磊石於1948年從國立中正醫學院畢業;1963年擔任南京大學醫學院副院長;1964年擔任解放軍腎病研究所所長;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4月作為客座教授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皇家醫院;1986年擔任南京大學醫學院臨牀學院副院長;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首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  ;1998年入選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2003年被授予國際腎臟病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稱號 [3]  ;2009年獲得中央軍委授予一等功 [4]  ;2010年3月16日去世,享年84歲 [1] 
黎磊石從事臨牀、醫療、科研教學40餘年,涉及內科各領域,20世紀50—60年代以熱帶(寄生及傳染病)為主;60—70年代任職大內科,以心血管病為主;70年代以後專攻腎臟病。他不僅開創內科醫生做腎臟移植手術的先例,還進入由病理醫生從事的腎活檢領域 [2] 
中文名
黎磊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長沙縣
出生日期
1926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2010年03月16日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國立中正醫學院
主要成就
首創應用大黃延緩慢性腎衰
首創IgA腎病分型診斷治療法
首創黴酚酸酯治療重症狼瘡性腎炎
1994年首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
中國腎臟病學》《急性腎功能衰竭
職    稱
技術1級,文職特級

黎磊石人物生平

黎磊石
黎磊石(8張)
1926年10月26日,黎磊石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
1931年,全家人搬到上海,黎磊石在上海蒲石路小學就讀。
1933年,父親黎溥棠前往南京任教,黎磊石就讀於南京遊府西街小學。
1934年,父親黎溥棠就任兩浙鹽務管理局秘書,舉家遷往杭州。
1937年,父親黎溥棠因病在杭州逝世,黎磊石一家住在長沙通泰街23號。
1938年,長沙發生“文夕大火”,年底,因抗日戰爭影響,黎磊石全家在湖南數次搬遷,途經長沙、安化、婁底、柏坊等地。
1941年4月,和哥哥黎介壽回到廣益中學就讀。
1942年2月,和哥哥黎介壽主動輟學,與母親黎周霞一起,來到廣西桂林投奔黎中。
1943年8月,和哥哥黎介壽考取國立中正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9月,進入中正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就讀,並在同學賀高秋、李隆剛的動員下,加入“三青團”。
1944年,中正醫學院由江西永新遷到江西唐江,和哥哥黎介壽在唐江上學。
1945年,中正醫學院遷到福建長汀,和哥哥黎介壽在長汀上學。
1946年,中正醫學院遷到江西南昌,和哥哥黎介壽在南昌上學。
1948年,和哥哥黎介壽從中正醫學院到南京中央醫院做實習醫生。
1949年6月,畢業後參加工作。
1963年4月至1986年4月,擔任南京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1964年4月至1986年4月,擔任解放軍腎病研究所所長。
198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黎磊石赴澳大利亞參加第二屆亞太地區腎臟病學術會議。由於當時中國腎臟病研究水平較低,他作為會議代表卻沒有登台發言的資格 [5] 
1986年4月至1986年5月,作為客座教授,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皇家醫院。
1986年5月至2010年3月,擔任南京大學醫學院臨牀學院副院長、教授。
1990年,在東京會議上被選舉為國際腎臟病學會理事(代表亞太地區) [6] 
1992年,創辦並主編《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誌》。
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任醫藥衞生部常委。
1998年,入選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
2005年3月,第十屆國際血液淨化學術會議在聖地亞哥召開,黎磊石再次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5] 
2010年3月16日上午,從位於南京市北京西路14層的家中跳樓身亡,享年84歲 [7] 

黎磊石主要成就

黎磊石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黎磊石首創IgA腎病分型治療,革新腎活檢免疫病理技術,創造了斜角進針法,成功率達99.7%:他發明了雷公藤治療腎炎,大黃素治療尿毒症,在腎臟病領域所進行的傳統醫學現代化工作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國際上首創黴盼酸醋及普樂可復治療狼瘡性腎炎:倡導持續性血液淨化技術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創造了免疫吸附療法治療脂蛋白腎病 [2] 
  • 學術論著
根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黎磊石先後發表論文600多篇,主編專著12部 [2]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08.08
《中國腎臟病學 上下》
黎磊石,劉志紅主編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12
《腎臟病臨牀集錦》
黎磊石,劉志紅主編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4.11
《連續性血液淨化 重危救治腎臟病學》
黎磊石,季大璽主編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86.11
《急性腎功能衰竭》
黎磊石,馬永江編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82.09
《腎臟病講稿選編》
黎磊石,張訓主編
南京軍區後勤部衞生部出版社
1982.02
《腎臟病講座選編》
黎磊石,張訓主編
南京軍區後勤部衞生部

《腎臟病及水電解質紊亂》
(美)Robert W.Schrier,M.D.著;黎磊石主譯
金陵醫院
  • 學術交流
根據2020年4月何梁何利基金會網站顯示,黎磊石先後40次應邀赴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印度、新加坡等國講學,廣泛介紹中國腎臟病學術成果。先後3次組織並擔任國際腎臟病學術會議的主席 [6]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五項,均為第一作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和二等獎九項 [2]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3年
雷公藤治療腎炎的臨牀與實驗研究
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5年
腎小球腎炎診斷與治療的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7年
腎炎免疫病理的研究
解放軍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8年
腎小球疾病免疫病理的研究與臨牀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
IgA腎炎免疫發病機理的研究
解放軍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1年
IgA腎炎免疫發病機理的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
狼瘡性腎炎治療的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
大黃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機理及療效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黎磊石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根據2020年4月何梁何利基金會網站顯示,黎磊石先後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48人,進修醫師300餘人,大部分已成為各地腎臟病專業的骨幹 [6] 

黎磊石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4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 [2] 
1996年
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1999年
中國百名優秀醫生

2000年
香港內科醫學院榮譽院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
2002年
何梁何利基金會 [6] 
2003年
國際腎臟病學會終身榮譽會員
國際腎臟病學會 [3] 
2004年
國際學術傑出貢獻獎
美洲華人腎臟病學會
2009年
一等功
中央軍委 [4] 

二等功五次,三等功八次

黎磊石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3年03月至1998年03月
1990年至1997年
國際腎臟病學會理事 [5] 

中華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總顧問

《解放軍醫學雜誌》顧問

《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中華內科雜誌》和《中華腎臟病》等雜誌副主編

黎磊石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黎磊石三兄弟
黎磊石三兄弟(2張)
黎磊石的父親黎溥棠,母親黎周霞。在家排行第六,第三子。大姐黎民,大哥黎鰲,二姐黎中,哥哥黎介壽。1934年大姐黎民因感染傷寒病逝。1937年父親黎溥棠因病在杭州逝世,年僅45歲。黎周霞、黎鰲、黎中、黎介壽、黎磊石將黎溥棠的遺體由杭州運到上海,再從水路運抵長沙。黎溥棠去世後,黎溥棠的哥哥黎贊唐擔負起撫養黎溥棠全家之責 [9] 
  • 黎氏三兄弟
黎磊石與同胞兄弟黎鰲黎介壽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稱“黎氏三兄弟”。其中黎鰲是燒傷外科專家,曾任第三軍醫大副校長,西南醫院燒傷研究所主任,黎鰲親手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燒傷病房,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哥哥黎介壽是腸外瘻治療的創始人、臨牀營養支持的奠基人、亞洲人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開拓者,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9] 
  • 健康狀況
2000年74歲的黎磊石到北京開會,突然感到脖子很疼,第二天去做CT,結果出來果然三個頸椎都破壞,是腫瘤轉移的侵蝕性破壞,被用輪椅推到了高幹病房。他的哥哥黎介壽為弟弟制定了治療方案,手術後不久,黎磊石就重回工作崗位 [10] 

黎磊石人物評價

黎磊石從醫60年,熱愛病人,醫技高超,醫德高尚。培養無數頂尖學生,被稱為一代醫學宗師。黎磊石為推動中國腎臟病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11] (皖江在線評)
黎磊石是公認的醫學泰斗,是中國現代腎臟病學的開拓者、創始人,也是中國腎臟病領域第一塊牌子。他作為國際著名腎臟病學家,中華腎臟病學會及亞太地區腎臟病學會創始人之一。黎磊石六十餘年,春蠶吐絲,桃李滿天下,為中國腎臟病發展培養了一批中堅力量 [10] (新華網評)
黎磊石長期擔任中華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腎臟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學術造詣精深,兼長臨牀醫學及實驗研究,為中國現代腎臟病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四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內科臨牀及實驗研究工作,不僅臨牀經驗豐富,基礎知識淵博,在重危病人救治及疑難病例的診斷中屢建功績,是卓有貢獻的臨牀學家 [6] (何梁何利基金會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