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鎖定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海南省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該技藝取火時,用腳踏住鑽火板,將鑽竿插在小穴內,以雙手搓動鑽火棒,使機械能轉為熱能產生火星,火星沿槽而落,點燃引燃物。當引燃物冒煙時,迅速吹風助燃,從而引出火來。 [1] 
2006年,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87。 [2] 
中文名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Ⅷ-87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歷史淵源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5張)
據史料記載,約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際,黎族先民就已定居海南島,直到明代,黎族仍分佈於全島各地。宋元明清各代,隨着內地漢族大量遷入海南,島內民族同化和民族遷徙現象日漸加劇,島北黎族少量南遷,大部同化於漢族之中,今天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島的中南部地區。 黎族就是在海南島這方熱土上,經歷了長久的歷史積澱,逐步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化,正是在這種獨特的文化中,鑽木取火這項古老的技藝才得以流傳至今。 [3]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主要留存於海南島中南部的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的黎族集聚區。 [4]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工藝特徵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製作人

黎族的鑽木取火是古代各類人工取火術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按照黎族生產習俗,燒陶點火一定要以“鑽木取火”的方式進行。由於“鑽木”需要很大的耐力才能使木竿鑽出火星,女子做不了,體弱的老年男子也很難完成。 [1]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技巧

在取火時有一定的技巧,並不是光靠蠻力就可以鑽出火來,剛剛發生火星時是看不見的,為了使看不見的火星變成旺盛的火焰必須有一種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引燃,而且還要不失時機的輸氧,才能達到取火目的。 [5]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工藝流程

黎族鑽木取火工具由鑽火板和鑽桿(或弓木)兩部分組成。鑽火板用較軟的山麻木砍制,一般長35釐米,寬7~10釐米,厚3~5釐米,鑽火板一側挖有若干小穴,穴底為流灰槽,火星由此下落。鑽桿(或弓木)長50~60釐米,用硬雜木製成,直徑為3~5釐米,下端略尖,如圓錐狀。此外,需用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作為引燃物。取火時,用腳踏住鑽火板,將鑽桿插在小穴內,以雙手搓動鑽火棒或弓,使機械能轉為熱能,產生火星。火星沿槽而落,點燃引燃物。當引燃物冒煙時,迅速將之拿起來吹風助燃,從而引出火來。 [4]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傳承保護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傳承價值

黎族鑽木取火具有考古學、歷史學價值。鑽木板、鑽竿或弓木作為文物,本身不會説話,是一種死化石,單憑這些資料很難説明鑽木取火的過程,這隻能求助於作為“活化石”的民族學有關資料的幫助。 [6]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傳承現狀

當代,鑽木取火的必要性早就不再存在,懂得這一技藝的人已不很多,現存於民間這些老藝人,還掌握着鑽木取火的方法,亟待採取措施予以搶救和保護。 [6]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傳承人物

王照良,男。2018年5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申報。項目名稱: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7]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保護措施

2018年5月,“薪火相傳”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巡展活動在保亭中學舉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中學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鑽木取火技藝。 [8]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項目保護單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認定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稱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黎族原始製陶技藝、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13]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出
2015年6月,保亭在檳榔谷景區舉辦“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示活動”,黎族鑽木取火技藝在其中得到展示。 [10] 
2015年10月,保亭在呀諾達景區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巡迴展”,黎族鑽木取火技藝在其中得到展示。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