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族醫藥學

鎖定
查考黎族原始社會的歷史文化,經濟醫藥文化,無不記載着崇神信仰,祖先崇拜。雞卜、殺牲求神治病等,黎族中普遍存在。黎族家中如有人生病,即請巫師到家中殺雞、殺豬、殺牛祭神救治,這種施巫術的人,男性稱“道公”,女性稱“娘母”,這種施巫術治病的史蹟,20世紀50年代仍有巫術的殘存,説明是黎族崇神的醫學模式。但是除殺牲求神治病之外,還採用草藥治療,草藥醫是黎族先民傳授下來的特殊醫技,有內服草藥、外敷草藥、蒸燻法、骨傷療法、佩藥法。
中文名
黎族醫藥學
來    源
黎族傳統文化
地    區
海南省

黎族醫藥學醫學簡介

黎族醫療方法的傳授沒有文字記載,主要是口傳心授,師徒傳教,一代一代傳授下來,傳授方法,開始由“藥母”帶着學徒上山去識別藥物,稱為“踏草”,包括藥用植物(草藥)的名稱如根、莖、葉、果形態,生長的地方等。草藥醫平時就留心察看,那些草藥生長在什麼地方,遇到病人需要用時,就直往那裏採集。學徒先掌握草藥的作用,識別草藥使用方法後,就由“藥母”殺雞祭神,搞一種傳授藥方的登藥儀式,黎族人稱為“交刀”。交刀後,學徒才可單獨採藥行醫。
從醫學模式史料查考,黎族醫術的原始時代,主要是祖先崇拜,雞卜、殺牲祭神治病的崇神醫學模式。到20世紀50年代,已發展到生物醫學模式一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醫學建設的發展和黎族醫藥人才的培養,如黎族苗族自治州醫院、黎族苗族自治州衞生防疫站、黎族苗族自治州衞生學校、黎族苗族自治州婦幼保健所、黎族苗族自治州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黎族苗族自治州中醫院、黎族苗族自治州藥材公司等。足見黎族地區醫學的發展已從崇神醫學開始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 [1] 

黎族醫藥學藥物資源

海南黎族地區地處熱帶北緣,氣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3℃一25℃),終年無霜雪,熱量充足(太陽輻射量為120~140千卡/平方釐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在五指山(海拔高1826米),高山峻嶺,呈中間高四周低的環形多層狀結構的地形,土壤肥沃,植被資源極其豐富,藴藏着豐富的動植物藥材,素有“天然藥庫”之稱。為我國的南藥生產基地。
黎族地區種植南藥的歷史悠久,是南藥品種原產地。據明代張天覆著《皇輿考》一書所列舉,就有檳榔、沉香等,檳榔的種植已有1500年的歷史。全島有高等植物4200多種,佔南方廣東植物的70%,可入藥的植物達2000多種,佔全國的40%,《中藥大辭典》中收載的就有500種,其中經過篩選的抗癌植物有137種,南藥30多種。靈芝據調查有38種,佔全國的59.4%。
這些藥材,分佈於各縣的丘陵、山地、水澤地,保亭、瓊中、白沙、樂東等縣。
為了有效地發揮海南島的南藥產品的多種效能,提高單位和社會的經濟效益,有關單位已在規劃進行南藥產品的種植加工等綜合利用。籌辦南藥提煉車間,準備提煉榔君疳積片、海馬補腎片、巴戟補腎片、香砂益胃膠囊、益智健胃片等各個中成藥品種。海南藥材場已成立一個南藥加工場,準備加工檳榔花茶、丁香酒、益智罐頭等;檳榔已製成檳榔牙膏暢銷市場。丁香和白豆蔻的引種研究取得進展。據海南省醫藥公司統計,1990年檳榔產量14700擔。益智19530擔。砂仁390擔,巴戟100擔。這四大南藥分佈在民族地區。
海南粗榧(紅殼松)樹皮已提煉出21種單體生物鹼,其中三尖杉酯鹼、高山尖杉酯鹼、異三尖杉酯鹼、脱氧三尖杉酯鹼具有抗癌作用,對自血病及惡性淋巴瘤也有較好的療效。已經多家腫瘤醫院臨牀試用,對治療白血病有顯著作用,對其他惡性腫瘤亦有一定的效果,已列為特種經濟植物。
五指山區的靈芝,是我國靈芝的集中產地。現代醫學檢測證明,海南靈芝含有氨基葡萄糖、多糖類及甘露醇,對許多慢性病等都有治療的作用。
海南海馬稱作海南人蔘,是中藥的高檔產品,已人工養殖成功,醫學家發現海馬有防治食管癌、結腸癌、胃癌和乳腺癌的作用。
還有珍貴的燕窩,已經人工合成產品。其中萬寧大洲島的為真品。 [2] 

黎族醫藥學特色診療

黎族對疾病的診斷方法不統一,醫術傳授都是採取師傳徒接,口傳心授的方法及自己在治病實踐中積累經驗。黎族醫藥就是這樣在鄉村民間傳承。其醫技醫療手段,多同壯醫療法相近。大致分為內服法(煮水內服、衝鹽水內服、衝酒內服、榨汁內服)、外用法(外擦、外敷、外洗)、捻痧法、佩藥法等數種。
內服藥:把撿來的草藥洗淨,放入土罐內加水煎好,即可口服。如黎醫治療感冒發熱,就是採用黎茶(現五指山茶)煎水服。大腹病(腸寄生蟲、瘧疾脾腫大)用檳榔果煮水內服。對腸寄生蟲、蛔蟲、蟯蟲病,即挖苦楝根剝皮煮水服治。
用藥衝鹽水內服:在益智成熟季節採下來的益智果,淹在鹽內,對急性腹痛病人,即用這種淹在鹽內的益智果搗爛衝鹽水內服治療。對腹痛腹瀉病人,即用草豆蔻果搗爛衝鹽水內服止瀉止痛。
用藥衝酒內服:黎族地區,黎醫遇有內傷、外傷病人,常用熊膽或熊膏衝酒服治。
榨藥汁內服:黎醫治療發冷發熱(瘧疾),即用青蒿榨藥汁沖水內服。
外敷療法:外敷療法在黎族中應用較廣,常選用草藥的葉、根塊、果皮或樹皮,將藥搗爛外敷患部,治療外傷腫痛或炎症腫痛等。選用的草藥有大青葉、一點紅(蒲公英)、石榴葉等,搗爛外敷患部,每日換藥一次,至膿液排出。據黎醫稱,這些草藥有祛污生新的作用。
治骨傷療法:黎族醫生遇到外傷骨折病人,常選用榕樹根、接骨草、舒根藤、雞骨草等加酒糟搗爛外貼損傷部位。外敷前,先用熊膏酒外塗散血消腫,然後外敷接骨藥,再用竹板外固定包紮。
外洗療法:對受傷的感染傷口,常用大青葉煮水沖洗。用藥水蒸燻,待藥水冷卻後,用其洗浴或泡浴,治療皮膚病。
外蒸燻療法:此法用於皮膚病、癲疥,可殺蟲消毒。常用苦楝葉、紫珠葉、黃果葉、艾葉等數種草藥,用大鍋煎出藥水,放在大盆內,盆上架着長板凳,用草蓆圍身,進行蒸燻,促使患身上的汗水直流,直待藥水冷卻,至適當温度,再用其沖洗治病。
捻痧療法: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頭痛,勞累後筋骨疼痛,選用頭額。鼻樑、頸背、腰部、小腿、胸窩等部位施術。即方便,見效也快,捻痧後的病人要卧牀休息,不得再受涼吹風,一般數小時後見效。
佩藥療法:選用芳香植物的很塊、葉子、果實等,如益智、良姜、沉香、降真香、香茅等,用紅色絲線串系,給患者佩載在頸項、胸前、手腕,也有纏在腰部的。多用於體弱多病的兒童、婦女、老年人,因芳香氣味有興奮作用,可振作精神。
此外,黎族地區獵取到山鹿、猴子、豹子、黑熊等,都利用製成鹿茸、鹿骨膏、猴子膏、熊膏、豹子膏等。清代後期,採取“撫黎政策”,辦學校,開商店,貿易交往發達,黎族同漢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醫藥也非常興盛。清末民初,黎族縣境的沿海縣城,如陵水、保城、藤橋、三亞、崖城、九所、黃流、衝坡、佛羅、感城、八所、新街、昌城、昌化港等城鎮,都開設中藥店,為當地羣眾治病,還收購當地中藥材如檳榔、益智、沉香、草蔻等著名南藥。説明黎族醫藥和漢族的醫藥在清代已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