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

鎖定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海南省東方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黎族傳統的住宅外形像篷船,內部像船艙,因而稱為“船型屋”。據宋代典籍記載,黎族古老的民居採用的是幹闌式建築形式。黎族村落中普遍設有短腳式穀倉,狀似船型屋,這是古代遺留的幹闌房屋的演變形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黎族民居由幹闌式逐步演變為船型屋和金字形茅草屋。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的黎族船型屋即反映了這一演進過程,同時顯示出黎族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黎族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傳統建築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 
2008年6月7日,“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82。 [2]  2012年11月27日,“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編號Ⅷ-10。 [8] 
中文名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182
遺產類型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海南省東方市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歷史淵源

船型屋黎語稱為“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根據史書的記載,黎族船型屋有從幹欄式到落地式的演變過程。
東方市白查村的黎族船型屋
東方市白查村的黎族船型屋(5張)
黎族來源於中國南方的百越,是古越人的後代,黎族先民何時從祖國大陸遷來,從大陸何地遷來,至今仍眾説紛紜,有距今一萬、七千、五千、三千年諸多説法,較為認同的看法是:黎族先民來源於百越,即最早活動在江浙一帶的越人,越人的一支駱越人是距今三千年前從現在浙江餘桃縣河姆渡一帶,經兩廣,乘船渡海逐步遷移到海南島上。據考古證實,浙江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的千欄式長屋便是這種文化的典型代表。據碳十四測定,那種幹欄式建築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它的基本形制是一座長二三十米、進深七米左右,一側一點三米廊的長屋,地板高出地面約一米,地板以上為樑柱結構,屋頂為樹皮面。
宋代文獻有黎族幹欄式建築的記載。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稱黎族“居處架木兩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代趙汝適《諸蕃志·海南》條稱:“屋宇以竹為棚,下居牲畜,人處其上”。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到,黎族“幹欄式”住宅與百越民族幹欄式建築相近相似,是黎族古老的一種民居住宅建築形式。
幹欄式船型屋建築是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適應的。黎族居住的地區,氣候炎熱,雨量過多,蛇蟲繁滋,野獸出沒頻繁,人們為了生存,延續了幹欄式的建築模式。幹欄式先是高欄式,由柱子架空地面約近2米,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因高欄給人們的出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後降低為低欄式,一般為1米以下,底層已失去圈養牲畜的功能。為增強抗颱風能力,人們又將船型屋改為落地式,“以茅草為蓋,以竹木為架”屋蓋一直貼至地面。 [3]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工藝特徵

以海南省東方市白查村為例,落地式船型屋的基本形態是:外貌似船。長而闊,茅檐低矮,通長14.7米。通寬6米,牆寬4.7米,屋高3.2米。房子分為前後兩節,門向兩端開。落地船型屋中間立三根高大的柱子(柱子高2.90米,直徑0.25米),黎語叫“戈額”。“戈額”象徵男人。兩邊立6根矮的柱子(柱高1米,直徑0.20米)黎語叫“戈定”。“戈定”象徵女人。即一個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男人是頂樑柱。
屋頂的柱子,上面架設脊檁,脊檁上面架設一根毛竹或麻竹。椽子是用一種黎語叫“戈烈"的樹枝,這種樹枝很硬,韌性很強,不易蛀蟲。樹枝粗的一頭為4釐米,屋檐從距離地上80釐米的地方紮起,樹枝粗的一頭朝下,樹枝用藤纏紮在檁上,直接彎曲纏扎到房頂的另一頭,用竹子編織的茅草當屋蓋,四壁山牆,先用“戈烈”樹枝,橫豎一壓一紮成,再用稻草和泥糊牆,前後兩個門用木板製成,正門的入口有一寬廣的前庭,長2.10米,後門的外沿有一寬廣的後院,長1.70米。
屋內前節正門的南邊牆上設三石灶,灶上懸一竹架,放置炊具、餐具和食品,灶煙往,上燻,一切東西可防蟲蛀,也可以燻幹食品。北牆邊置長方形離地約30釐米的牀鋪,為主人的牀鋪。後節的北牆置一張牀給小孩睡。 [3]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工藝流程

1、籌備建築材料。建築材料有木料竹子紅白藤、茅草、稻草泥等。砍木料要在每年7至9月份,這段時間砍的木料不長蟲,木料以格木為好,要提早準備,放幹後使用。砍竹子(麻竹、毛竹)要在晚造水稻開花後,冬至為佳,那時的竹子不長蟲。紅白藤為扎房子用,可隨時採用。茅草要早有準備,由於蓋一間茅草屋需要兩畝地的茅草。一般家家有一片茅草地,要年年燒荒、勤除雜草、砍荊棘,讓它長得又粗又長,便於使用鋪房頂。稻草泥是用幹稻草混沾泥土用以糊牆壁。建造房屋的最佳時節是每年十月後至春節前,因為秋冬季節,茅草已長老,編成的茅草排比較柔韌、耐用。
2、平整地基。要確定建房地址,平整地基。從外面挖回黏土,把地面剷平夯實、曬乾,反覆多次,使地堅硬平整。
3、立柱構框架。挖牆腳和立柱要擇吉日良辰,一般在牛日、豬日、雞日、龍日(黎族的動物記日法)的上午為立柱好時辰。在屋基中間立3根高大的柱子,兩邊立6根矮柱子,上下橫樑連接,房屋框架雛形基本形成。
4、蓋頂糊牆。先以竹子搭構框架,然後把編好的茅草夾,一塊一塊舉上房頂進行覆蓋,一般覆蓋2至3層厚度。同時用稻草泥糊築牆壁。留有屋門。
5、裝門葉。屋前後對頭開門。門用木板製成,安上即可。茅草屋裏一般不設窗户,怕“惡鬼”從窗户入屋作祟。
6、打掃場地賀新屋。建屋全村人都來幫忙,竣工後要打掃清潔場地,房主設酒宴請全村人,敲鑼打鼓放鞭炮慶賀新屋建成,名曰“賀屋酒”。 [3] 
空中航拍黎族船型屋 空中航拍黎族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保護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價值

保護老民居就是保護人類的活歷史,保護白查村的船型屋就是保護人類古老建築技藝的“活化石,保存它所承載的黎族傳統文化的元素,是保護黎族最後的精神家園。保護船型屋,實質是保護一種無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4] 
白查村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優秀建築技藝的載體,一定要保留,保護船型屋,實質是保護一種具有特色的建築技藝,一種無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10]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狀況

近年來,政府重視黎族人民生存居住條件的改善,制訂措施進行民居改造,逐年推進,2007年底按計劃徹底消滅茅草房船型屋。在此情況下,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已失去發揮作用的餘地,面臨徹底滅絕的危險,有必要採取措施加以保護。 [1] 
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許多黎族羣眾不斷遷入了水泥磚瓦新房,船形屋正逐步消失。 [6]  白查村的黎族船型屋,隨着黎族村民的遷出並搬入新居,使村中寥落無人跡,漸漸破敗。 [7]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保護措施

2010年,東方市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對白查村黎族船型屋進行普查,並做了測量、照相及文字記錄工作,後來又多次投入資金對船型屋進行修繕,並做好消防措施。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東方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社會影響

  • 重要展覽
2020年6月,“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在海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中展覽; [9]  同年9月,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搭建了“海南黎族船型屋”,集中展示黎族織錦、製陶等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 [11]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文化軼事

  • 歷史傳説
關於船型屋的來歷有個的傳説:古時候,海南島上是沒有人煙的。大禹坐天下時,在南海上有個俚國,國王有個女兒叫丹雅公主。她一連嫁了三個丈夫都相繼死去,因此那些觀天象的、算命的都説丹雅公主是天上的掃帚星下凡,在家家必破,在國國定亡。一時弄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紛紛請求處死丹雅公主。當時丹雅已身懷六甲,國王不忍下手,就在一個北風呼嘯的清晨,在海邊備了一隻無舵又無漿的小船,為丹雅公主備了一些酒食,送給她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種,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養的那條小黃狗也跟着丹雅公主上船。岸上的人砍斷纜繩,小船就順風飄在茫茫大海中。經過多少生死劫難,最後小船已擱淺在一個荒島邊上了。為了躲風避雨,防禦野獸的侵擾,丹雅公主到山上砍來幾根木柱,豎立在海灘邊上,然後把小船拉上來,底朝天放到木樁上當屋頂,又割來茅草圍住四周。白天,她帶着小黃狗上山打野獸、採野果、掏鳥窩;晚上她睡在這船屋裏,小黃狗守在門口。後來,船板爛了,她就割來茅草蓋頂,這就是黎族原始的船型屋。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