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

鎖定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歷史悠久,考古發現六七千年前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就已經出現於海南地區,東漢之後黎族原始製陶記入史冊。
2006年5月20日,黎族原始製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 。 [1] 
中文名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
申報地區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編號
Ⅷ-4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歷史淵源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15張)
黎族的製陶技術,從考古學上所發現的泥片,應該是存在於史前的製陶史上。考古學家曾在三亞、陵水一帶發現了帶有拍印幾何印紋的陶器,其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大約有一萬年曆史,在海南,從考古發掘材料來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長達六千多年的歷史。文獻中也不乏相關記載,在東漢以後的史書中已開始記載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動情況,而且當時製陶術就早已傳至海南島,宋朝的《諸蕃志》卷下曾記黎族“以土為釜,瓠為器”,土釜至今用之,瓠瓢間以。元朝馬端臨《文獻通考》記:“陶土為釜,器用瓠瓢”。清朝道光《瓊州府志.海黎志五》有述:“器用土釜,瓠瓢。”可見黎族原始製陶代代相傳。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亦記黎人:“緦綆績木皮木布,陶土為釜。” [2-3] 
近代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在《海南島的黎族》中,對黎族人的陶器進行了特別的描述:“用不透明的灰黑黏土來製造簡單的陶器,比如酒甕、壺、砂鍋、盤子等。 [4]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工藝特徵

黎陶的器形外觀比例勻稱,厚度適宜,原始古樸,凝重敦厚,結構細密嚴實,器面光滑,沒有砂粒,裂紋、洞眼。雜質及其他附著物,有紅、黑、灰、褐、紫等顏色,土陶器皿上自然形成的各種夢幻般、大寫意的花紋和圖案,耐人尋味,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5]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工藝流程

黎族製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殼、鑽孔竹棍、竹墊等,製陶過程由挖陶、挑陶土、曬陶土、粉碎陶土、篩陶土、和泥、製坯、乾燥、準備燒陶、點火燒陶、取陶、加固等12個步驟組成。製成品主要有釜、甑、甕、碗、罐、蒸酒器、蒸飯器等器型。
1、“泥條盤築法”製陶
①、前期準備工作
挖取土坑深處的白色陶土,將泥土耙開晾曬,稍幹後放在獨木臼裏舂打粉碎,之後倒在竹篩裏篩出細粉末,用水與黏陶土的比例1:2摻和,揉成泥團,將泥團放在木凳上再用木棍槌打,以增加它的粘性,陰放幾天,讓陶泥變性變熟。
②、祈禱和驅鬼儀式
在製作陶器之前,按照黎族傳統方式,虔誠地圍繞木凳邊歌邊舞,讓神靈保佑製陶成功。
③、製作陶坯
儀式結束後,阿婆再次反覆揉和泥團,先在木板上把部分泥團打成圓形的泥餅狀,作為陶器的底層,然後把泥餅移到一個倒扣的粗孔竹篩上,用尖竹刮刀,切割出圓餅狀器底,把邊角料去掉,把部分泥團搓成直徑約2釐米,長約50釐米的泥條數根,將第一根泥條盤繞在圓形的泥餅四周,築成泥坯,沿邊用手捏牢,一手扶器內壁,一手用小木板颳去泥條接縫,外壁抹平後逐根重複盤繞、捏牢、抹平。用小木板沾水拍打陶胚外壁,直至達到器具設計形狀,用水噴灑陶胚,再用木板、貝殼抹平陶胚的內外壁,讓陶胚成型且裏外平滑,再用繩子切割平陶胚口,沿陶胚口再加上一根泥條做為裝飾,用大片的貝殼刮平,塑成各種所需的器皿形狀。
2、陰乾
候晾陰乾10~15天,擇吉日燒陶。
3、製作“賽子若”樹液
到村邊削取“賽子若”(音,又稱“塞柴崖”)的樹皮搗爛,與“柴構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紅色液體,將樹液盛在桶裏備用。
4、篝火式焙燒
①、前期準備工作
在寬曠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塊石頭,把300斤直徑約6釐米,長約160釐米的木柴架在上面,8層,成四方形,把已晾乾的陶坯倒扣着碼放在柴堆上,再蓋上一厚層幹稻草,同時放上一個燒好的陶器作引子,希望這批陶器能像這個陶器一樣在燒的過程中完好無損。
②、祈禱和驅鬼儀式
在燒烤陶坯之前,按照黎族傳統方式,虔誠地圍繞柴堆邊歌邊舞,讓神靈保佑製陶。
③、鑽木取火種
在非常乾燥易燃的小木板鑽一個凹巢,而且凹巢四周還要放些易燃火棉,用一根小木棍豎插在凹巢裏,用手不斷搓小木棍,旋轉幾十次,由於摩擦生熱,一旦木頭鑽得冒煙,產生稍許火星,就可以引燃火棉,獲取火種。
④、燒陶
火種點燃稻草與木柴,燃燒整個柴堆篝火,此時熱度可達到800℃左右,陶坯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使鬆散的黏土聚結起來成為有一定強度和硬度、結構較為緻密的陶器,當擺放陶坯的柴堆燒到三分之二,木柴漸漸燒成炭時,不斷地往火堆上添加整車稻草,以助火力。稻草燒完後,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這時火漸漸由表入裏,持續着小火狀態,進行短時間滲碳,使陶器的孔隙度降低,結構更為緻密,製得的陶器更光滑、堅實。
⑤、淬火上油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燒製後,用木棍把在火堆裏燒得通紅的陶器一個個挑出來,再把事前備好的"賽子若"樹皮水淋灑在陶器上進行淬火冷卻,增加硬度,陶器立刻渣渣作響,呈現黑紅色點狀或片狀的斑斑油彩,陶器製作成功。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在用於掛陶衣的黏土稠漿中,加入一些石灰或草木灰等物質時,燒製出的陶器表面會呈現光滑明亮的一層,這就是釉層。因為石灰、草木灰中所含的CaCO3、Na2CO3轉化成的鹼性物質如CaO等是SiO2的助熔劑,在1200℃高温燒製中這層陶衣完全熔融生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層,粘附在坯體上,這樣在陶器的外表着一層釉。然而黎族原始的篝火式焙燒,熱度易散失,温度不能達到1200℃高温,自然不會燒製出掛釉層的陶器。直至發展到爐灶式、陶窯式後,才提高了陶器的質感與美感,乃至出現了瓷器。 [1]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傳承保護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傳承價值

泥條盤築法之類的原始製陶工藝至今在海南島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大坡地區仍有傳承,這對史前製陶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黎族保留着製陶的原始形態和特徵,真實地再現着原始的製陶過程,不失為中國古代原始製陶的“活化石”。 [1]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傳承現狀

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化的趨同,瓷器、玻璃器、金屬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進入日常生活,黎族製陶逐漸萎縮,尤其是“文革”期間,幾乎全部停產。懂得製陶的黎族藝人寥寥無幾,製陶技藝瀕臨消亡,亟待採取切實措施確保其傳承。 [6]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傳承人物

羊拜亮,女,漢族,1935年11月生,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保突村人。羊拜亮幼年跟隨母親學習陶器製作,在幾十年的實踐中,羊拜亮的製陶技藝極為成熟,以泥士為材料,利用木杆、木白、木柏、木刮及竹刀、蚌殼、鑽孔竹棍、竹墊等簡易工具進行創作,器具的種類也愈發多樣。黎族製陶技藝向來“傳女不傳男”。在過去,婦女製陶時甚至不允許外人或男子觀看,所謂“女製陶男莫近”。羊拜亮將自己的手藝悉數傳給了女兒黃玉英和孫媳文阿芬。2007年6月,羊拜亮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申報。 [7]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保護措施

2008年,三亞市組織有關人員對黎族原始製陶技藝項目進行廣泛深入的田間調查,採用文字、錄音、攝影、錄像等多媒體手段,對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及其陶器物品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挖掘整理相關資料、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5] 
2012年3月21日,三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此後每年都撥出專款對其進行重點挖掘保護傳承扶持,舉辦黎陶技藝培訓班,建立黎陶傳習所和展示館。編輯出版《天涯土陶技藝》大型畫冊,拍攝“黎族原始製陶技藝”紀錄片,整理相關文字資料。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黎族原始製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黎族原始製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1]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認定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稱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黎族原始製陶技藝、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12]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社會影響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國內影響

越來越多的賓館飯店、知名大企業都前來購買“黎陶”當做工藝品陳列擺放或者是作為禮物贈送嘉賓。有近10家中國國內知名企業前來洽談收購或合作開發事宜。 [5] 

黎族原始製陶技藝重要展覽

2015年12月12日,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得到展示。 [9] 
2018年4月18日,海南“三月三”昌江分會場重點活動之一“黎族傳承黎陶技藝展示活動”在保突村黎陶體驗館舉行,黎族原始製陶技藝得到展示。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