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介壽

鎖定
黎介壽(1924年9月13日—2023年1月30日) [9]  ,出生於湖南瀏陽。普通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醫學院臨牀學院教授 [5]  ,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解放軍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長。
黎介壽於1949年從南昌醫學院畢業,擔任南京中央醫院外科住院醫生;1950年擔任華東軍區醫院外科醫師;1951年擔任南京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團第二手術隊副隊長,來到吉林長春的後方醫院;1954年擔任華東軍區醫院普通外科主治醫師;1962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外一科副主任;1968年牽頭成立了普通外科腸外瘻治療組;1978年擔任南京軍區總醫院外二科主任軍醫;1982年擔任南京軍區總醫院外二科主任;1983年擔任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1987年擔任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主任醫師;1993年被聘為南京大學醫學院臨牀學院副院長 [5]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為南京軍區衞生系列學科帶頭人導師 [1] 
黎介壽長期致力於腸功能障礙的研究,尤其對腸外瘻、小腸移植、臨牀營養支持治療、短腸綜合症、重症急性胰腺炎、腸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與損傷維護、損傷控制性外科概念的研究與推廣等方面有豐富治療經驗與卓越效果 [1] 
2023年1月30日18時59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歲。 [9] 
中文名
黎介壽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長沙
出生日期
1924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
2023年1月30日 [9] 
畢業院校
南昌醫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腸損傷與腸外瘻》
《臨牀腸外與腸內營養支持》
主要成就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黎介壽人物生平

黎介壽
黎介壽(3張)
1924年9月13日,黎介壽出生在湖南長沙望麓園四號老宅。
1931年,全家人搬到上海。黎介壽因病在家休學。弟弟黎磊石在上海蒲石路小學就讀。
1933年,父親黎溥棠前往南京任教,黎介壽就讀於南京遊府西街小學。
1934年,父親黎溥棠就任兩浙鹽務管理局秘書,舉家遷往杭州。
1937年,父親黎溥棠因病在杭州逝世,黎介壽一家住在長沙通泰街23號。
黎介壽
黎介壽(3張)
1938年,長沙發生“文夕大火”,黎介壽就讀的廣益中學被燒燬。年底,因抗日戰爭影響,黎介壽全家在湖南數次搬遷,途經長沙、安化、婁底、柏坊等地。
1941年04月,和弟弟黎磊石回到廣益中學就讀。
1942年02月,和弟弟黎磊石主動輟學,與母親黎周霞一起,來到廣西桂林投奔黎中;7月,在廣西桂林參加高考,考上了重慶的一所機械學校,但黎介壽放棄了這個機會。
1943年08月,和弟弟黎磊石考取國立中正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09月,進入中正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就讀,並在同學賀高秋、李隆剛的動員下,加入“三青團”。
1944年,中正醫學院由江西永新遷到江西唐江,和弟弟黎磊石在唐江上學。
1945年,中正醫學院遷到福建長汀,和弟弟黎磊石在長汀上學。
1946年,中正醫學院遷到江西南昌,和弟弟黎磊石在南昌上學。
1948年,和弟弟黎磊石從中正醫學院到南京中央醫院做實習醫生。
1949年05月,國立中正醫學院改名為南昌醫學院;7月,取得南昌醫學院醫學學士學位,並任南京中央醫院外科住院醫生。
1950年06月,任華東軍區醫院外科醫師。7月,南京中央醫院改為華東軍區醫院,黎介壽在這裏認識了程穎士。
1951年,任南京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團第二手術隊副隊長,來到吉林長春的後方醫院,負責治療從朝鮮戰場運送來的傷員;同年,任華東軍區醫院外科主治醫生。
1953年06月,擔任華東軍區醫院外科總住院醫生。
1954年08月,擔任華東軍區醫院普通外科主治醫師。
1962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外一科副主任。
1963年0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66年05月,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被撤銷外一科副主任職務,成為普通醫生。
1968年04月,牽頭成立了普通外科腸外瘻治療組;7月,為南京軍區副參謀長鄧士俊進行腸外瘻治療;10月,被當作“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安徽農村改造。
1978年,時任南京軍區後勤部政委的陳德先給南京軍區黨委常委寫了一份關於黎介壽入黨問題的書面材料;12月,任南京軍區總醫院外二科主任軍醫。
1979年01月,南京軍區接到黎介壽的入黨申請報告,報請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批准;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05月,被南京軍區軍醫學校聘為外科教研室名譽主任;6月,任南京軍區總醫院外二科主任。
1983年09月,任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
1985年03月,擔任碩士生、博士生導師以及博士後聯繫導師。
1987年05月,任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主任醫師。
1988年07月,由現役軍官改為文職幹部。
1993年09月,被聘為南京大學醫學院臨牀學院副院長。
1995年12月,晉升專業技術一級。
1996年0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0月,出席在中國北京召開的第31屆國際軍事醫學大會。
2001年02月,被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聘為該大學南京臨牀醫學院副院長、教授;5月,被聘為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導師 [5]  ;5月,被聘為南京軍區衞生系列學科帶頭人導師 [1] 
2023年1月30日18時59分,黎介壽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歲。 [9] 

黎介壽主要成就

黎介壽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62年03月,成功救治一名患絞窄性腸梗阻的14歲男孩,開始了腸疾研究之路。
1968年08月,創造性提出“腸營養支持”療法。
1970年03月,通過“負壓引流加腹部沖洗”的方法,治癒大部分腸瘻病人的感染問題。
1971年02月,在中國首次將全腸外營養支持應用於臨牀。
1991年11月,為杭州女青年陳航實施腸外營養支持療法(後來,陳航於1999年成功生下一女嬰,成為世界第一個完全依靠營養支持懷孕、生育的“無腸女”)。
1994年03月,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鐵路局鐵路技工學校的教員杜新平因闌尾手術引起了腸粘連。黎介壽為她進行了小腸移植,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的紀錄,把中國的器官移植技術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成果被列入1994年“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之一,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01月,應用連續性血液淨化技術成功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2月,提出了“損傷控制性手術治療”的戰傷救治理念,提高了傷員救治成功率。該課題被列入全軍“十一五”重大課題。
2001年01月,填補了亞洲在肝腸聯合移植領域的空白。
2003年04月,成功開展亞洲首例人的同種異體肝及肝腸聯合移植手術。10月,完成親體供腸移植手術,全面進行了對腸功能障礙的系列研究。
2010年06月,帶領團隊完成首台手術機器人膽囊切除術。07月,推行的“損傷控制性救治模式”在諸軍兵種聯合作戰衞勤演練中成功對接,傷員通過率提高了一倍 [1]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7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黎介壽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擔任13卷《手術學全集》總主編,主編《腸外瘻》《臨牀腸外及腸內營養支持》《圍手術期處理》等專著10部 [1]  。1995年2月撰寫的論文《我國首例異體小腸移植成功的臨牀經驗》被評為《解放軍醫學雜誌》優秀論文。
出版時間
名稱
出版社
1989年05月
《圍手術期處理學》(特聘參加編寫)
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0年12月
《手術圖譜全集》總主編(總後勤部衞生部聘)

1990年12月
《手術學全集》總主編(總後勤部衞生部聘)

1990年12月
《普通外科手術卷(上)》主編

1993年09月
《臨牀腸外及腸內營養支持》

1993年11月

1994年01月
《危重病治療學》編寫顧問(解放軍第304醫院聘)

1995年10月
《腸外瘻》

1996年10月
《手術學全集》(共13卷)(黎介壽、吳孟超編撰)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0年08月
《手術學全集》(第二版)總主編

2004年10月
《外科學》

2005年03月

2008年08月
《手術學全集》(總後勤部衞生部聘)

2008年11月
《全軍臨牀示範手術視頻庫》總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9年06月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1年6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黎介壽以第一完成人,先後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軍隊及省部級醫、教、研成果一等獎8項 [1]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5年02月
腸外瘻治療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3年12月
聯合門奇斷流術的10年臨牀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12月
全腸外營養所致淤膽的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06月
腸外營養的臨牀應用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05月
腸外營養的臨牀應用研究
國家教育委員會評為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08月
全腸外菅養所致淤膽的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08月
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動物實驗和臨牀應用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06月
《手術學全集》(共13卷)
國家新聞出版署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1997年09月
胃癌病人骨髓血抗EMA陽性細胞檢測的臨牀意義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12月
《手術學全集》(共13卷)
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圖書獎
1999年07月
《手術學全集》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07月
腸外瘻治療的進步(1985~1998)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0年01月
特定營養物質對腸黏膜屏障作用的研究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1年10月
《現代戰傷外科學》(參與編寫)
第三屆中國人民解放軍圖書獎
2003年10月
廣泛小腸創傷感染治療的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12月
臨牀營養支持的進步
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6年07月
營養支持在戰創傷及危重病人的研究與應用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10月
經皮內鏡下胃腸造口術在危重病人中的應用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01月
腸黏膜屏障功能損傷及維護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1年01月
腸功能障礙的治療
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 

黎介壽人才培養

  • 開設課程
1982年7月,黎介壽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開設短訓班,培養本科生 [1] 
  • 編著教材
1999年10月,被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聘為面向21世紀課題教材——《外科學》撰寫人。
2002年11月,被高等教育出版社聘為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臨牀醫學專業5年制)《外科學》副主編 [1] 
  • 學科建設
1995年1月,黎介壽帶領的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普通外科晉升為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
2000年6月,領導的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普通外科,成為全軍首批10個“重中之重”學科之一。
2011年2月,領導的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普通外科被南京軍區授予“科技創新模範醫療科室”榮譽稱號 [5] 
  • 教育成果獎勵
2000年5月,黎介壽獲得南京大學第六屆研究生導師“教書育人獎” [5] 

黎介壽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6年02月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6年04月
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1996年
全軍和南京軍區培養人才先進個人

1996年
中國醫師獎

1997年09月
何梁何利基金會
2008年07月
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通令
2011年04月
“十一五”期間軍區醫學科技創新工作突出貢獻獎
南京軍區
2011年11月
軍隊幹部保健工作終身榮譽獎章
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
2013年
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2013年09月
“中國大醫精神代表”稱號
2013年12月
全軍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新聞人物 [4] 

2019年


國家首批政府特殊津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黎介壽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1年01月
解放軍總後勤部特聘擔任《人民軍醫》雜誌1981~1982年特約編輯
1985年11月
總後勤部衞生部第四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86年05月
第二軍醫大學外科學兼職教授
1986年10月
南京軍區衞生技術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
1987年06月
被總後勤部聘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總後勤部評審委員會軍事醫學專業組評審委員
1989年09月
第二軍醫大學外科學兼職教授(再次被聘)
1990年02月
中華外科學會營養支持學組組長
1990年02月
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
1990年04月
《中華創傷雜誌》首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1992年08月
南京軍區衞生系統中青年技術骨幹帶教專家
1993年02月
南京軍區衞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
1993年03月
《肝膽外科雜誌》編輯委員會編委
1993年05月
《實用外科雜誌》第四屆編委會副主編
1994年04月
《人民軍醫》雜誌1994~1996年特約編審
1997年09月
第一屆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0年01月
亞太地區學術諮詢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2000年06月
浙江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
2000年08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0年09月
被南京軍區政治部聘請為衞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
2001年06月
被全軍專業技術幹部考試中心聘為全軍衞生技術資格考試命題委員會委員
2002年05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普通外科專業委員會乳腺甲狀腺外科學顧問
2002年07月
《中華普通外科雜誌》第二屆編輯委員會顧問
2002年08月
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專家庫成員
2002年09月
《移植雜誌》顧問
2002年11月
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2003年10月
浙江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
2004年06月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首席科學家 [6] 
2005年09月
被總後勤部衞生部聘為第八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5年09月
《解放軍醫學雜誌》第八屆編輯委員會顧問委員
2006年08月
被江蘇省人民醫院聘為中國活體肝臟移植研究所、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臟外科研究所首席學術顧問
2006年11月
解放軍第94醫院名譽院長
2007年03月
中國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2007年09月
中國臨牀腫瘤學會聘為第三屆中國抗癌協會臨牀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8年09月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第八屆編輯委員會名譽主編
2010年10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士工作站專家
2010年12月
被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辦公室聘為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培養對象帶教導師
2010年12月
被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聘為“10000個科學難題”徵集活動——醫學卷編輯委員會委員
2012年01月
被人民軍醫出版社聘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當代醫學名家經典手術》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醫學院士文庫》編委會委員
2012年02月
被南京市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聘為南京“321計劃”創業創新導師
2011年10月
被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聘為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第一屆專家顧問組成員、第二屆會診專家,聘期5年
2012年11月
被中華醫學會聘為《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誌》第一屆編輯委員會名譽總編輯 [1] 

黎介壽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黎家仨 兄弟 黎家仨 兄弟
黎介壽的父親黎溥棠,母親黎周霞。黎介壽出生前一天,正是他母親的生日,教書的父親想起《詩經》有云:“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意思是釀造好了春酒,為人祈求長壽。於是給孩子起名介壽,表達為母親祝壽的意思。他在家排行第五,第二子。大姐黎民,大哥黎鰲,二姐黎中,弟弟黎磊石。1934年大姐黎民因感染傷寒病逝。1937年父親黎溥棠因病在杭州逝世,年僅45歲。黎周霞、黎鰲、黎中、黎介壽、黎磊石將黎溥棠的遺體由杭州運到上海,再從水路運抵長沙。黎溥棠去世後,黎溥棠的哥哥黎贊唐擔負起撫養黎溥棠全家之責 [2] 
  • 黎氏三兄弟
黎介壽與同胞兄弟黎鰲黎磊石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稱“黎氏三兄弟”。其中黎鰲是燒傷外科專家,曾任第三軍醫大副校長,西南醫院燒傷研究所主任,黎鰲親手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燒傷病房,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二弟黎磊石是中國現代腎臟病學的開拓者、創始人,腎臟病學者,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2]  [7] 
  • 婚姻情感
1954年8月,黎介壽與程穎士結婚 [2] 

黎介壽人物評價

黎介壽為腸外瘻治療的創始人、臨牀營養支持的奠基人、亞洲人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開拓者,在靜脈營養學方面有着非凡建樹,在中國國內外普通外科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學術地位 [6] (中南大學評)
黎介壽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在民族危難和重大災難面前,總是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先後參加過抗美援朝、對越自衞反擊戰的戰地醫療隊,救治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非典”的大批量傷病員;他從醫70多年來,始終把黨的事業、國家利益和人民幸福放在第一位,鮐背之年仍忘我奮鬥在科研和臨牀第一線,堪稱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時代楷模 [8] (中國軍網評)

黎介壽人物影響

  • 黎介壽星
2014年4月25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佈公告,經中國科學院推薦並報該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於2007年3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9217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黎介壽星”,並刊入《國際小行星曆錶》,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 [3] 
  • 黎介壽先進事蹟
2013年,中央及6省市新聞媒體赴南京採訪黎介壽的先進事蹟。
2013年,黎介壽先進事蹟新聞宣傳協調會在京召開。
2013年,中央新聞媒體集中突出報道黎介壽的先進事蹟。
2013年,全國軍地英模代表學習黎介壽先進事蹟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2013年,黎介壽先進事蹟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2013年,黎介壽先進事蹟報告團在全國巡迴作報告。
2013年,全國醫學科研和醫療界代表學習黎介壽先進事蹟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2013年,黎介壽先進事蹟報告會在南京軍區舉行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