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黝魚

鎖定
黃黝魚為塘鱧科的魚類。頭部與體軀均側扁,頭大,吻鈍,頭部除吻及眼間外均具鱗。口大,裂斜;上頜骨末端可達眼前緣下方,下頜長於上頜。上、下頜具弱齒;犁骨無齒。眼大,眼徑大於眼間距,約等於吻長。鱗大,為櫛鱗。無側線。主要生活於江河、湖泊、塘以及庫等緩流多水草處。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上海。
別    名
黃肚魚
黃麻嫩
中文學名
黃黝魚
拉丁學名
Hypseleotris swinhonis
動物界
黃黝魚屬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東部,陝西黃河水系亦有分佈。

黃黝魚形態特徵

棲息於水體底層,為江河、湖泊常見的小型魚類,一般體 長40毫米以下。數量較多,無經濟價值,分佈於長江水系。
具有攻擊性,食物以小魚、小蝦為主,也吃枝節類。
黃幼雄魚頭大,嘴鈍,體側黑色斑紋較鮮豔,發情期尾柄下方出現血紅色,雌魚頭小,嘴尖,色澤較暗淡,成熟後腹部豐滿,於每年4-7月繁殖,卵依附於水草上或石頭上,雄魚有護卵行為。卵一般在6天后孵化。
體長形,較側扁,背部稍隆起。頭較大,略側扁。吻圓鈍。口大,近端位。裂斜,口裂末端可達眼前緣下方。下頜略長於上頜,上下頜均具齒,犁骨無齒。眼大,側上位,眼徑大於眼間距。前、後鼻孔分離,前鼻孔呈管狀,靠近吻端。背蠟2個,兩者分離;第一背鰭短小,由鰭棘組成。胸鰭較大,其末端超過腹鰭後緣。腹鰭胸位,較尖,左右完全分離,不相癒合,末端不達肛門。尾鰭圓形。肛門緊靠近臀鰭起點。體大部被櫛鱗,頭及鰓蓋被圓鱗。無側線。體呈淺黃色,背部較暗,體側有10-12條黑色條紋。背鰭、尾鰭具黑色小點,其它鰭灰白色 [1] 

黃黝魚種羣分佈

黃黝魚屬魚類隸屬於鱸形目,暇虎魚亞目,塘鱧科。它是廣泛分佈於我國湖泊等靜止水體的沿岸帶和河川緩流區的淡水小型魚類,在華中、華東、華北及東北等地區的水系中數量較多。根據過去的報道,這個屬有不下四個種類,所用的屬名曾有五個之多。

黃黝魚小黃黝魚

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尾柄較長。頭較大側扁。吻圓鈍。口大,近端位,斜裂,口裂末端可達眼前緣下方。下頜略長於上頜,上下頜均具齒;犁骨無齒。眼大,側位,眼徑約等於吻長和眼間距。前後鼻孔分離,前鼻孔呈管狀,靠近吻端。體被櫛鱗,頭部、前鰓蓋骨、胸鰭基部、腹部被圓鱗,無側線。背鰭2個,兩者分離;第一背鰭短小,由鰭棘組成。胸鰭較大,其末端超過腹鰭後緣。腹鰭胸位,較尖,左右完全分離,不癒合,末端不達肛門。胸鰭寬圓。尾鰭末端圓形。肛門靠近臀鰭起點。體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10—12條黑色條紋。背鰭、尾鰭具黑色小點。其他各鰭灰白色 [2] 
參考資料
  • 1.    陝西省水產研究所 陝西師範大學生物系編著,陝西魚類志,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07頁
  • 2.    蔡文仙主編;張建軍,王守文副主編,黃河流域魚類圖志=FISHES OF THE YELLOW RIVER VALLEY,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7,第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