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鶺鴒東北亞種

(黃鶺鴒種下的一亞種)

鎖定
黃鶺鴒東北亞種(學名:Motacilla flava macronyx)。分佈於前蘇聯、南至蒙古、朝鮮、印度、緬甸、泰國、馬來亞半島、蘇門答臘以及中國內蒙古、東北、甘肅河北陝西山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雲南西藏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託克,即海參崴。
中文名
黃鶺鴒東北亞種
拉丁學名
Motacilla flava macronyx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鶺鴒科
鶺鴒屬
黃鶺鴒
亞    種
黃鶺鴒東北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Stresemann,1920

黃鶺鴒東北亞種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18釐米)的帶褐色或橄欖色的鶺鴒。似灰鶺鴒但背橄欖綠色或橄欖褐色而非灰色,尾較短,飛行時無白色翼紋或黃色腰。macronyx頭灰,無眉紋,頦白而喉黃。非繁殖期體羽褐色較重較暗,但三四月已恢復繁殖期體羽。雌鳥及亞成鳥無黃色的臀部。亞成鳥腹部白。
虹膜-褐色;嘴-褐色;腳-褐至黑色。 [1] 

黃鶺鴒東北亞種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以及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常在林緣、林中溪流、平原河谷、村野、湖畔和居民點附近活動。 [2] 

黃鶺鴒東北亞種生活習性

多成對或成3-5只的小羣,遷徙期亦見數十隻的大羣活動。喜歡停棲在河邊或河心石頭上,尾不停地上下襬動。有時也沿着水邊來回不停地走動。飛行時兩翅一收一伸,呈波浪式前進行。常常邊飛邊叫,鳴聲‘唧、唧’。 [2] 

黃鶺鴒東北亞種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內蒙古(陝壩、呼倫貝爾盟)、東北(齊齊哈爾、哈爾濱、帽兒山)、甘肅(蘭州)、河北、陝西、山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雲南、西藏(然烏)、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國外分佈:前蘇聯(烏蘇裏,往西至貝加爾,東南至赤塔),南至蒙古、朝鮮(北部)、印度、緬甸、泰國、馬來亞半島、蘇門答臘 [3] 

黃鶺鴒東北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河邊巖坡草叢和潮濕的塔頭甸子中的塔頭墩邊上,偶爾也見在村邊居民柴垛中營巢,巢隱蔽甚好。巢呈碗狀,主要由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羊毛、牛毛和鳥類羽毛。巢的大小為內徑6-7cm×7-8cm,外徑9-10cm×11-12cm,巢高6-7cm,深5-6cm。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最早在5月初即見有產卵的,大多在5月中下旬開始產卵,每天產1枚,每窩產卵5-6枚,多為5枚。卵灰白色,其上被有褐色斑點和斑紋,卵的大小為14-15mm×19-21mm,重1.9-2.2g。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4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除頭頂、肩和腰有少許灰黃色絨羽外,其他全赤裸無羽,兩眼緊閉,通體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每日有兩個餵食高峯。一次在9:00-10:10,每小時餵食達16次;一次在16:00-17:00,每小時約14次。雛鳥留巢期14±1天。 [2] 
參考資料
  • 1.    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458
  • 2.    黃鶺鴒  .中國數字科技館[引用日期2016-04-07]
  • 3.    黃鶺鴒東北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數據庫[引用日期2016-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