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雅·黃鳥

鎖定
《小雅·黃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可以看作是一首寫流民思歸的小詩。此詩三章,每章七句,通篇以譴責黃鳥啄我粟為比,批評當地人不能善待於我,於是萌生還鄉之意。全詩採用重章疊句形式,反覆詠歎,語言含蓄生動,表現了強烈的愛憎感情。
作品名稱
小雅·黃鳥
作品別名
黃鳥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小雅·黃鳥作品原文

小雅·黃鳥
黃鳥黃鳥,無集於榖,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與明。言旋言歸,復我諸兄
黃鳥黃鳥,無集於栩,無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與處。言旋言歸,復我諸父 [1] 

小雅·黃鳥註釋譯文

小雅·黃鳥詞句註釋

⑴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黃鳥:黃雀,喜吃糧食。
⑵榖(gǔ):楮樹。一説構樹。
⑶粟:穀子,去糠叫小米。
⑷谷:善,親善,友好。一説養育。“不我肯谷”即“不肯谷我”。
⑸言:語助詞,無實義。旋:通“還”,迴歸。
⑹復:返回,回去。邦族:邦國家族。
⑺粱:粟類。一説精米。
⑻明:“盟”之假借字。這裏有信用、結盟之意。
⑼諸兄:邦族中諸位同輩。
⑽栩(xǔ):柞樹。
⑾黍(shǔ):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
⑿與處:共處,相處。
⒀諸父:族中長輩,即伯、叔之總稱。 [2-3]  [4]  [5] 

小雅·黃鳥白話譯文

黃鳥黃鳥你聽着,不要落在楮樹上,不要啄我粟米糧。這個地方的人們,如今拒絕把我養。還是回去快回去,返回親愛的故鄉。
黃鳥黃鳥你聽着,不要落在桑樹上,不要啄我紅高粱。這個地方的人們,信義對他沒法講。還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兄弟的身旁。
黃鳥黃鳥你聽着,不要落在柞樹上,不要啄食我黍粱。這個地方的人們,不可和睦相來往。還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叔伯的身旁。 [4]  [5] 

小雅·黃鳥創作背景

《小雅·黃鳥》與《小雅·我行其野》,前人多以為出自同時,是周宣王末年禮崩樂壞、社會風氣惡化的表現。王質《詩總聞》論《我行其野》説:“觀此詩,然後知前詩(《黃鳥》)之所以不可與處者也。二詩當出一人。”此説雖未必,但也説明了二詩主題的相關性。舊説如《毛詩序》謂詩旨為“刺宣王”,毛傳雲“(周)宣王之末,天下室家離散,妃匹相去,有不以禮者”,鄭箋雲“刺其以陰禮(男女之禮)教親而不至,聯兄弟之不固”,今人多不取。現代學者多贊同朱熹的觀點,認為是流亡異國者不得其所,故作此詩。 [3]  [4]  [5] 

小雅·黃鳥作品鑑賞

小雅·黃鳥整體賞析

《小雅·黃鳥》是詩人為苦難人民喊出的悲憤之聲,寫出流落異鄉人的痛苦。不是天災人禍,誰也不肯流落他鄉。但命運使然,無可奈何。詩中的主人公在異鄉遭到他人不友好的對待,心情很壞,當他看到黃鳥成羣飛來,啄食自己辛苦種下的糧食時,一股怨氣便從中而出。其實,他心裏憤恨的是經常欺負、歧視他的當地人,是拿這些黃雀作比而已。
全詩共有三章,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歌唱。首章前三句以黃鳥起興,並以黃鳥喻人。出語沉痛,引人思索。所謂“黃鳥”,就是麻雀。因此,這是以黃鳥啄粟來比喻不勞而食的奴隸主貴族階級,巧取豪奪奴隸們的勞動果實。這裏的“無集”“無啄”,是責令語氣,兩個“無”字,充分表現了歌手的厭惡情緒。接下兩句,是由鳥及人。意謂:這個國土上的人呵,沒好心待我太不善良。看來歌中的“我”是來自彼邦,因此有“此邦之人”的説法。但這並非泛指一切人,而是指像黃鳥啄粟那樣的剝削階級。最後兩句意謂:回去吧回去,重回到我的家族故鄉。正因為有上述受人剝削欺壓、不堪忍氣吞聲的緣由,オ傾吐瞭如此憤然不平的心聲。二章、三章的內容含義均同首章,只是換幾個同義詞而已。這正是《詩經》中屬於民歌的篇章所普追採用的重章疊句的表現形式。如此連章復的歌唱,就會加深讀者的印象,給人一唱三嘆的美感。
此詩與《魏風·碩鼠》一起展示了古代社會的一個現實:碩鼠為患家園,黃鳥做惡他鄉。非但樂土天國無處可求,就連此邦之人,也是“不我肯谷”“不可與明”,甚至“不可與處”。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在異鄉遭受剝削壓迫和欺凌,更增添了對邦族的懷念。返回故土,雖然不能逃避碩鼠、黃鳥、惡人,但或許還能在和親人的依傍中尋求些許暖意,給這充滿傷痛的心以解脱的慰藉和沉醉。如果説《魏風·碩鼠》中的勞動人民不堪剝削壓榨,而欲逃他鄉去尋求“樂土”,表現了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那末,《小雅·黃鳥》則是表現勞動人民背井離鄉逃到異國後,也沒有“樂土”可以謀生的痛苦遭遇。
全詩三章往復加強,不斷地對黃鳥進行控訴,不斷地對當地人進行批評,批評他們不能善待異鄉人,不能進行心對心的交流,不能和平共處;不斷地表達着快快回到親人身旁的願望。這首詩,正是春秋末葉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衰退、世風日下之壞亂景象的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縮影。作者在這裏所要表達的是一種不堪忍受剝削和壓榨的憤怒和對世道人心的徹底絕望。
《小雅·黃鳥》在立意方面與《魏風·碩鼠》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以“啄我之粟”的黃鳥發端,類比起興,以此影射“不可與處”的“此邦之人”,既含蓄生動,又表現了強烈的愛憎感情。 [5]  [6] 

小雅·黃鳥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比也。民適異國,不得其所,故作此詩,託為呼其黃鳥而告之曰:爾無集於榖,而啄我粟。苟此邦之人,不以善道相與,則我亦不久於此而將歸矣。”“東萊呂氏曰:宣王之末,民有失所者,意他國之可居也。及其至彼,則又不若故鄉焉,故思而欲歸。使民如此,亦異於還定安集之時矣。今按詩文,未見其為宣王之世。下篇(《小雅·我行其野》)亦然。” [1]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4
  • 2.    李山 解讀.詩經(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241-242
  • 3.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278-279
  • 4.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02-404
  • 5.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77-379
  • 6.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