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魟

鎖定
黃魟(學名:Dasyatis bennetti)是魟科、魟屬的一種魚類。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1倍。吻端尖,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4,約比眼間隔大2倍。眼中大,稍突起;眼徑幾與噴水孔等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2.3倍。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外側另各具細小乳突1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7-3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無皮褶,而腹側面則有低窄的皮褶,約延伸至尾刺後之1/4的尾長。幼體完全光滑。成體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肩帶兩側亦各具一短列小棘。體背黃褐色或灰褐色,有時具雲狀暗色斑塊,體盤邊緣淺淡;腹面呈淡白色。 [1] 
黃魟為底棲性魚類,大多活動於沿岸沙泥底地區,有時亦可於河口發現。生活時常將身體埋入沙中, 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尾刺具毒性。以底棲魚類為食,卵胎生,具季節性洄游習性,生活水深5-100米。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主要分佈於柬埔寨、中國、印度、日本、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存在不確定)。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南海、台灣沿海。 [2-4]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黃魟
外文名
Bennett's Stingray
別    名
貝內特氏魟
拉丁學名
Dasyatis bennett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鱝形目
魟科
魟屬
黃魟
亞    種
[6] 
同義學名
Dasyatis bennetti Müller & Henle,1841
命名者及年代
Müller & Henle,1841
保護級別
(IUCN 2007年 ver 3.1)——數據缺乏(DD)、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10] 

黃魟動物學史

黃魟(Dasyatis bennettii)是在1841年,由德國魚類學家及生理學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與德國醫生、病理學家及解剖學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橫口魚的系統描述》(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中,根據採自日本西南沿海的個體,以“貝內特氏三角魟(Trygon bennettii)”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7] 
黃魟學名的由源,屬名Dasyatis是希臘語“dasys”的拉丁語“dasy”及希臘語“atis=batis”的拉丁語“batis”的併合,意思是“多毛”的“鰩”,而種名bennettii則是英國動物學家貝內特(Edward Turner Bennett,1797-1836)姓氏的拉丁語化名。 [7] 
中國香港鄰近海域“黃魟”的最早文獻,見於1846年,由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學促進協會報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中《中國與日本海的魚類學報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根據居澳門任職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茶葉檢察官的英國博物學家裏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的繪畫(無標本記錄)以“肉色三角魟(Trygon carnea)”的學名記載的為首個記錄。香港有關本種的最早鍳定確認,除一些未刊印的早期政府資料,僅見於著者1990年代於香港西部海域考察記錄。 [7] 

黃魟形態特徵

黃魟
黃魟(5張)
成魚體一般長約1米。 [7]  體盤亞圓形,微帶斜方形;前緣斜直,與吻端成60°;體盤寬為體盤長的1.1倍,最寬處在於體盤中部。吻頗尖,微突出,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4,比眼間隔約大2倍。眼中大,稍突起;眼徑約與噴水孔同大;眼間隔平坦或微凸。前鼻瓣連合為口蓋,伸達上頜,後緣細裂,中部微凹。口小,波曲,口前吻長為口寬的2-2.3倍;齶膜中部凹入,後緣細裂;口底中部具顯著乳突3個,外側各具細小乳突1個。齒細小,平扁,在上頜每行約40餘縱行。鰓孔中大,第三鰓孔寬約等於第五鰓孔間距離的1/4。腹鰭前緣斜直,後緣平切或微凸,前後角都圓鈍,裏緣分明;鰭腳平扁,後端頗尖。尾細長,為體盤長的2.7-3倍;上皮褶完全消失,靠近尾刺後面區域,僅留痕跡;下皮褶很低狹,伸達刺後尾長1/4處。 [2] 
幼體光滑,長大者背上與尾上具平扁鱗片和結鱗。 [2] 
背面黃褐色或灰褐色,有時具雲狀暗色斑塊,邊緣淺淡,尾刺前面至腹鰭後面暗黑,尾的後部黑色。腹面淡白色,邊緣淺褐色;尾的基部白色。 [2] 

黃魟生活習性

黃魟為底棲性魚類,大多活動於沿岸沙泥底地區,有時亦可於河口發現。生活時常將身體埋入沙中, 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尾刺具毒性。攝食蝦蟹、貝類及魚類等各種底棲動物,具季節性洄游習性,生活水深5-100米。 [4]  [7] 

黃魟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主要分佈於柬埔寨、中國、印度、日本、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存在不確定)。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南海、台灣沿海。 [2-3] 
黃魟分佈圖 黃魟分佈圖

黃魟繁殖方式

主要在春夏季繁殖,表現出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裏獲得額外的營養。具有獨特的擁抱配對行為。一般在沿岸下游河口鹹淡水及淺海繁殖,產出的幼魚在吸收完卵黃後,於河口及沿岸發育。 [7-8] 

黃魟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7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陸封種羣)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