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

鎖定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東部沿海,屬暖温帶大陸季風氣候,總面積117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0公頃,位於張巨河村以南,後唐堡村以北,為重點保護區域。緩衝區面積35公頃,實驗區面積72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古貝殼堤遺蹟。1998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屬海洋地質自然遺蹟。 黃驊古貝殼堤是世界上三大古貝殼堤之一,渤海灣黃驊貝殼堤由6條貝殼堤組成。 [1] 
中文名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河北省黃驊市
佔地面積
117 公頃
著名景點
東孫村貝殼堤
實驗區面積
72公頃
緩衝區面積
35公頃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貝殼堤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5張)
6條貝殼堤都與現代海岸線平行,代表不同時代的海岸位置。科學家根據離海遠近,從西向東,依次把6道貝殼堤命名為1號,2號,3號,4號,5號,6號貝殼堤。
(1)沈莊--東孫村貝殼堤。該堤位於黃驊市東南側,北起沈莊,向南過孫村南延約1.5KM。
(2)苗莊一同居貝殼堤。該堤位於黃驊市東南約3KM處。
(3)許官--武帝台--沙井子貝殼堤。該堤從中捷農場三分場境內通過呈SN走向。北起天津巨葛莊,南抵黃驊的許官多呈埋藏狀態。
(4)脊嶺泊劉洪博貝殼堤。該堤位於黃驊關家堡以西的脊嶺泊西側,呈SN走向,綿延長達3公里多。
(5)歧口--狼坨子貝殼堤,該堤分佈在黃驊現代海岸高潮線,呈SE-NW走向。
(6)歧口--趙家堡低潮貝殼堤。該堤位於歧口高頭村至趙家堡向海2.2KM的低潮灘貝殼堤。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貝殼堤成因

貝殼堤是由生活在潮間帶的貝類死亡後的硬殼經波浪搬運,在高潮線附近堆積形成的。黃驊1號貝殼堤形成的時代為距今6150-5340年。從開始形成到停止發育,前後經歷了810年。在這810年中,該堤就是當時的海岸線。這一時期,沒有大的河流在此入海,海水透明度高,適宜貝類生活。大量貝類死亡後遺留下來的貝殼,在波浪作用下被堆積在高潮線附近,開成1號貝殼堤。
在距今5340年以後,由於黃河在附近入海,海水混濁,泥沙淤積成陸,海岸線前伸,從而把1號貝殼堤遺棄在高處的陸地上。
由於黃河改道,入海泥沙劇減,海水澄清,淤積停止,海岸線趨於穩定,貝類大量繁殖,在波浪作用下又形成新的貝殼堤,即黃驊2號貝殼堤。2號貝殼堤的形成年齡為距今4740-3955年,距離1號堤15公里。該堤的形成經歷了約785年。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黃驊貝殼堤

黃驊貝殼堤的成因大致如此。6000餘年來,黃河入海口擺動在渤海與黃海之間。黃驊沿岸的6道貝殼堤,都是大海黃河的產物。從東向西平行分佈的6道貝殼堤就象站成一排的6兄弟。排在最西面離岸最遠的1號堤是這羣兄弟中的老大,形成至今已有6150年。排在最東面的6號堤,至今仍在潮起被淹,潮落出露的高潮灘上,形成至今只有1030年。兩者相距30公里,年齡相差5120年。六條貝殼堤説明,在距今6150年以來,黃驊海岸線由西向東,走走停停,處於劇烈的變化之中。貝類動物遺體可供測定地質年代。貝殼堤是海岸變遷和海平面變化的忠實記錄,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貝殼堤也有護岸作用和一定的經濟價值。該保護區是渤海西岸七千多年來成陸過程中的重要產物,它的發育規模、時間跨度和包涵的地質古環境信息為世界所罕見,在國際第四紀地質研究中佔有重要位置,它與美國聖路易斯安娜州古貝殼堤和南美洲蘇里南古貝殼堤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貝殼堤。

黃驊古貝殼堤自然保護區旅遊特色

該保護區為寶貴的自然遺蹟,它主要由貝類、孢粉藻類有孔蟲介形蟲等組成,為不可再生的資源。 據科學考證,這些古貝殼堤的發育規模、時間跨度和所包涵的地質古環境信息為世界所罕見,在國際第四紀地質研究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可為研究古海洋變遷、環境變化趨勢提供天然本底,對於進行科學研究,以及預測今後的環境變化趨勢,為各級政府制定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除供科學研究外,它還對風暴潮造成海水內侵起到保護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