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軒

(清代狀元)

鎖定
黃軒字日駕,一字小華,號蔚塍,清代人,生卒年月不詳。故籍安徽休寧。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進士。
黃軒擅長書法,也善屬文,刻意追求,效法趙孟頫。
別    名
一字小華,號蔚塍
日駕
出生地
安徽休寧
本    名
黃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黃軒人物介紹

黃軒是安徽五城古林人,古林黃氏是休南聲勢顯赫的大姓,歷代達官貴人層出不窮。無論是今天搬遷到古城巖景區的黃氏宗祠,還是分佈於古林大門前的“秋官第”、“觀察第”、“邦伯第”等深宅大院,無一不是古林黃氏盛極一時的見證。

黃軒發展歷史

黃軒的父親黃興仁,最初由刑部江西司員外郎起家,到清雍正年間,升為刑部福建司郎中。隨軍平定貴州苗民之亂,並奉詔為邊民供給牛具種籽,鼓勵苗民開荒種植有功,被授湖南衡州知府。年老辭官,在蘇州買下元代始一直作為高僧修行淨地的獅子林,精心營造一番後改稱“涉園”,並於此閒居。平日裏侍花弄草,編書著述,有《南征集》、《南歸集》、《松園災楮編》、《獅子林紀勝》等書廣為刊行,獅子林聲名由此日隆。乾隆帝下江南遊山玩水,聽説蘇州獅子林古樹葱蘢、假山池沼,別有天地,就慕名臨幸,一看果然名不虛傳,於是每次下江南必到獅子林。作為園林主人的黃興仁由此便有了時常親近皇帝的機會。君臣之間交往多了,感情自然不一般。愛屋及烏,黃興仁的子女們自然就有了常人難以得到的賞賜。不過,乾隆最初兩次駕幸獅子林時,黃軒與哥哥黃騰達還在故里古林讀書,未及一睹皇帝的尊容。
1765年(乾隆三十年),黃軒參加休寧縣學、徽州府學考試,成績非常優秀。狀元出身的安徽學政梁國治(號瑤峯)很賞識他的才華,擬讓他當拔貢生進京直接授職。但臨考那天,他卻突然頭暈目眩,不能下筆,只好作罷。黃軒從此以為自己不是個當官的命,功名只止於一個秀才而已。灰心之下,便與已中進士的哥哥黃騰達到蘇州獅子林,一者看望父親,二者散心解悶。沒料想,就是這一年的春末夏初,乾隆又乘第四次南巡三幸獅子林。乾隆在園主人和一班隨從的陪伴下,悠遊其中,見亭台樓閣、林泉瀑流、假山拱橋,錯落有致,細雨輕煙,微風拂面,非常愜意,即興寫下《遊獅子林即景雜詠》七絕三首和七律詩一首,其中有“城中佳處是獅林,細雨輕風此首尋”、“每閲倪圖輒悦目,重來圖裏更怡心”等句,表示他很高興再遊獅子林。高興之下,乾隆賞賜給園主黃軒與黃騰達弟兄倆每人一匹緞子,並勉勵弟兄倆要勵志學習,建功立業。
哥哥黃騰達此後在京城任禮科給事中一職,黃軒則由此自信心倍增,六年後的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居然一舉奪魁,被乾隆欽點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不久,又奉詔入值上書房,任內廷行走、日講起居注官、司經局洗馬。由此,黃軒有了時常侍奉皇帝的機會,乾隆也更加信任和器重他。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南巡五幸獅子林,黃軒作為內廷近臣也隨駕同行。在獅子林陪着皇帝暢遊自己的故居,黃軒的心情好到極點,乾隆帝也是非常高興。高興之餘,御筆一揮,於是一個大大的“福”字便賜給了黃軒。黃軒因在內廷待奉皇帝有功,京察一等,提升為四川川東道。時值台灣用兵,黃軒督辦軍糧,勞累過度,病死在途中。乾隆得知詳情後,非常悲痛,特命給黃軒追加按察使銜,以示慰問。 [1] 

黃軒人物軼事

黃軒狀元不能拔貢

黃軒與文學家袁枚不僅是同時代人,而且是相交頗深的文友。在一次閒聊中,黃軒向袁枚深有感觸地説了一件自己的科場舊事:乾隆三十年(1765)安徽學政梁瑤峯督學徽州府,見休寧秀才黃軒每次考試成績均為高等,不由大起愛才之心,有意將黃軒選作特優生員參加“拔貢”考試。可是,到了考試的那一天,黃軒卻突然頭暈目眩,握着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梁瑤峯情急無奈,只好選拔休寧縣另一位秀才、大斐人吳鶴齡(狀元吳錫齡的堂兄)參加拔貢考試。等到黃榜公佈後,黃軒的病又一下好起來。黃軒覺得這似乎是命運在捉弄他,從此對功名不敢抱大的期望,以為這一生能做個七八品的小官就該知足了。沒想到在後來的考試中,居然接連取得好名次,以至最終大魁天下,高中狀元。而當年取代他被選為拔貢的吳鶴齡,卻以貢生的身份被授予江蘇溧水縣教諭,僅為分掌全縣教學事務的八品小官,最後還因傷寒而早逝,令人傷感不已。

黃軒詩悼才女魂

黃軒自小好學,詩書俱佳,但留存後世的詩文墨寶卻不多見。乾隆年間,汪由敦金德瑛主持創辦了休寧京師會館,黃軒也是積極參與的一分子,並撰寫了碑記,其拓印件足可顯現黃軒書法的清秀俊逸。而他為嫁給浙江湖州秀才金潮為妻的休寧女詩人汪韞玉寫的悼亡詩,則自然流露出他對巾幗詩人的欽佩和對纖弱女子早逝的憐惜之情:“燃脂弄墨笑徒工,懿行曹昭合與同。閨閣才華矜柳絮,一編獨有澗蘋風。”;“道根早已徹聲聞,不習華嚴習典墳。賦罷遊仙歸碧落,瑤宮應待女修文”。汪韞玉的後人深為感動,乾隆四十八年(1783)特意將這兩首詩收錄在汪韞玉所著《聽月樓遺草》中,以示紀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