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赤交角

鎖定
黃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與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稱為太陽赤緯角或黃赤大距。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赤交角約為23°26'。黃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它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
中文名
黃赤交角
外文名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別    名
黃道交角
性    質
科學
類    別
天文

目錄

黃赤交角定義

黃赤交角,天文學術語,是指在地心天球上,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與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又名黃道交角、黃赤大距。其中,黃道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叫白羊宮(白羊座)第一點和天秤宮(天秤座)第一點,在北半球分別稱為春分點和秋分點,合稱二分點;黃道上距天赤道最遠的兩點,叫巨蟹宮(巨蟹座)第一點和摩羯宮摩羯座)第一點,即北半球的夏至點和冬至點,合稱二至點。二至點距天赤道23.43°,稱黃赤大距,是黃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現。
黃赤交角 黃赤交角
地球的黃赤交角為約為23°26',是地球的自轉軸(地軸)與其公轉的軌道面成66°34′傾斜角的餘角,黃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現為南北天極對於南北黃極的偏離。其中,天軸垂直於赤道面,黃軸垂直於黃道面,既然黃赤交角是23.43°,那麼,天極對於黃極的偏離必然也是23.43°。黃赤交角並非不變的,它一直有存在緩慢的和微小的變化,這是由於春分點位置的變化產生的,其變化範圍在22°00′-24°30′,變化的週期約為4.1×104年,由於變化較小,所以短時間可以忽略不計。
近期計算黃赤交角的公式為:黃赤交角=23°27′8.26″-0.4684″t,其中t是1900年起算的儒略年數,公式顯示黃赤交角正以每世紀約為46.84″的速度減少,比如2013年1月0日12正時(2013.0)的黃赤交角為23°26′15.3308″。

黃赤交角意義

黃赤交角是地軸進動的成因之一,它還是視太陽日長度週年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
1、黃赤交角會影響地球運動,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着各地晝夜長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為例,當黃赤交角變大時,北半球的晝變長夜變短(有極晝現象的地區除外),也就是晝夜的差距擴大了;當黃赤交角變小時,北半球的晝變短夜變長(有極晝現象的地區除外),也就是晝夜的差距縮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晝長的年變幅隨黃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其中,若黃赤夾角為0度,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北半球緯度比較高的地方會因為熱量不足而無法成熟,農作物耕種界線會往南移。
2、黃赤交角會影響自然現象:黃赤交角會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緯23°26′(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之間往返移動的週年變化,從而使黃赤交角處全年晝夜温差均衡,由於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在一年中作有規律的變化,造成地球上黃赤交角及各地獲得太陽能量多少的季節變化,於是形成四季的更替,並影響着五帶的範圍,即:黃赤交角變化→太陽直射點移動範圍變化→五帶範圍變化和氣壓帶、風帶移動範圍變化→氣候帶分佈範圍變化→自然帶分佈範圍變化 [2]  。另外,二十四節氣編排與黃赤交角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它雖然是中國古人根據北斗七星斗轉星移制定,但其實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
3、在地球上某個特定地點,根據太陽的具體位置所確定的時刻,稱為“地方時”。不同經度的地方時是不一樣的。而區時是以每15°經度間隔劃分為一個時區,以每個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為本時區的區時,比如北京與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時是不一樣的,比如北京的時間要比天津的晚,但為了方便兩地都會統一採用東八時區的區時即我們所説的北京時間。地球上每15°經度範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 7.5°範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刻。“區時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而且由於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使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為時區的劃分使每個時區之間只相差一小時,所以時區差就等於時差了。算出中央經線的作用很多,就拿時間來説,算出中央經線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時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