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褐林鴞

鎖定
黃褐林鴞(學名:Strix aluco)是鴟鴞科、林鴞屬的一種鳥類。體長36-40釐米,體重325-716克。雌性通常比雄性更大、更重。臉部呈淺紅褐色或深淺黃色,略帶紅褐色。眼睛周圍的半圓形和窄環呈淺黃色。面部皺褶有密集的斑點,邊緣呈深棕色,在面盤上形成一個非常狹窄的深色邊緣。喙呈淡橄欖黃色,眼睛很大,虹膜呈藍黑色。上體呈濃郁的黃褐色或栗色,有深色條紋、斑駁和蠕蟲狀紋。下體呈白色或淺黃色。翅膀呈黃褐色、淺黃色或黑棕色,淺黃色區域有棕色斑點。尾羽呈黃褐色至栗色。
棲息地多種多樣,包括落葉林和混交林,尤其是地貌變化較大的部分、公園和灌木叢、河岸森林、森林環境中的岩石地區等。留鳥。一般在夜間活動,偶爾也在白天捕食。食物包括兔子、鼠類和其他齧齒動物,還吃蚯蚓、昆蟲、鳥類、蛙、魚、蜥蜴、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分佈範圍遍及歐洲,向東延伸至伊朗和西伯利亞西部。
中文名
黃褐林鴞
拉丁學名
Strix aluco
別    名
西灰林鴞
外文名
Tawny Owl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林鴞屬
黃褐林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8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4] 

黃褐林鴞形態特徵

黃褐林鴞體長36-40釐米,翼長248-323毫米,尾長148-210毫米;體重325-716克。雌性通常比雄性更大、更重。臉部要麼呈淺紅褐色,要麼呈深淺黃色,略帶紅褐色。眼睛周圍的半圓形和窄環呈淺黃色。面部皺褶有密集的斑點,邊緣呈深棕色,在面盤上形成一個非常狹窄的深色邊緣。喙呈淡橄欖黃色,眼睛很大,虹膜呈藍黑色。 [5] 
上體呈濃郁的黃褐色,有時呈栗色,有深棕色和黑褐色的條紋、斑駁和蠕蟲狀紋,以及淺棕色、黃褐色或淺黃色的斑駁。淺黃色斑點帶從面盤的中央上邊緣向後和向外穿過冠部。與這些帶相鄰的黑棕色斑點通常會突出這種圖案。肩部的尖端和邊緣呈白色,形成參差不齊的蒼白“支架”。 [5] 
下體呈白色或淺黃色。翅膀呈黃褐色、淺黃色或黑棕色,淺黃色區域有棕色斑點。尾羽呈黃褐色至栗色,外部羽毛呈深褐色。所有尾羽的尖端呈灰白色或淺黃色。翅下呈奶油色,帶有暗褐色的水洗,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上有灰棕色條紋。翅下覆羽的尖端有紅褐色的水洗,有淺棕色條紋,初級覆羽尖端為寬黑棕色,在翅膀彎曲附近形成深色半圓形標記。腿上有羽毛,白色,有一些棕色斑點。爪子呈黑色,基部呈骯髒的白色。 [5] 
其他的變型個體中:紅褐色或灰色取代了棕色。 [5] 

黃褐林鴞棲息環境

黃褐林鴞是一種棲息在開放和半開放樹林中的鳥類。通常在闊葉林地和森林以及開闊的公園地帶繁殖,但偶爾也會棲息在針葉林中。棲息地多種多樣,包括落葉林和混交林,尤其是地貌變化較大的部分、公園和灌木叢、河岸森林、森林環境中的岩石地區等。儘管林地是它們的首選棲息地,但它們的適應能力很強,甚至在倫敦和柏林等擁有大型樹木繁茂的公園和花園的城市中定居。 [1]  [5] 

黃褐林鴞生活習性

行為:一般在夜間活動,但有時在白天活動。在樹木周圍飛行敏捷,翅膀拍動相對較快。它們還可以在開闊的空間上用展開的翅膀滑翔,也可以盤旋。是一種聲音很大的鳥,尤其是在秋季、冬季和早春晴朗平靜的夜晚。在巢穴防禦中可以非常具有侵略性。 [5] 
聲音:正常的“歌聲”——雄性熟悉的叫聲有多種功能:它是領地叫聲、求偶叫聲以及給雌性帶來食物時使用的宣告叫聲。它由一聲長長的“呼”、一個停頓、一聲突然而柔和的“哈”組成,通常緊接着是一個漫長而響亮的最後搖擺不定的短語“hu hu hu ho oo”。有時,雌性會發出與交配的雄性相似的叫聲,然而,雌性的叫聲不如雄性的清晰,最後一個短語具有更多的哀號性質,近似哇-哇-呼,有時將其描述為刺耳的聲音,正常鳴叫聲的沙啞版本。 [5] 
聯繫稱呼kewick及其變體是雌性最常用的話語,但雄性也使用它。在春天,雌性可能會用一種二重唱來回應雄性的叫聲。當雌性從巢中發出這種呼叫時,雄性通常會很快做出迴應,將獵物帶給雌性,大聲宣佈自己的到來。當將獵物帶給羽翼未豐的幼鳥時,父母也會發出類似的呼叫作為聯繫呼叫。幼鳥會用嘰嘰喳喳的叫聲來回應。在求愛期間和領地爭端中也聽到過許多其他的叫聲。刺耳的咕威哭聲顯然表達了攻擊性。 [5] 
食性:黃褐林鴞幾乎完全在夜間狩獵,通常安靜地等待在棲息處,觀察和傾聽。在發現獵物在草叢中移動後,它們會滑落或落在獵物身上,並在撞擊的瞬間伸出翅膀覆蓋受害者,受害者通常會立即被強大的腳和爪子殺死。有時也會用喙擊打受害者頭骨底部。黃褐林鴞會在灌木叢中拍打翅膀來嚇飛鳥類。它們還會從棲息處捕捉鳥類,偶爾還會捕捉蝙蝠。正在孵化的鳥類,如黑鳥、山鷸和鴿子,已被從巢中取出。 [5] 
捕獲的獵物包括兔子、鼴鼠、小鼠、鼩鼱、田鼠和其他齧齒動物。它們還吃蚯蚓、昆蟲(尤其是甲蟲)、鳥類、青蛙、魚、蜥蜴、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食丸顆粒的長度通常為30-70毫米,寬度為18-26毫米,乾燥後通常質地疏鬆,呈灰色。 [5] 

黃褐林鴞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黑、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荷蘭、北馬其頓、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敍利亞、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庫曼斯坦、土耳其、烏克蘭、英國和烏茲別克斯坦。 [2] 
黃褐林鴞分佈圖 黃褐林鴞分佈圖 [2]

黃褐林鴞繁殖方式

黃褐林鴞全年都待在它們的築巢區域內,配對關係終生不變。它們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些雄性是一夫多妻制的。第一次領地之爭早在10月和11月就發生了,雄性決定領地,雌性決定築巢洞。從秋季到冬季的過渡以領地的最終建立和預繁殖行為為標誌。雌性和雄性越來越傾向於棲息在一起。求偶覓食從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開始,逐漸以未來的築巢地點為中心。在歐洲,黃褐林鴞通常在3月中旬開始繁殖。 [5] 
在求愛期間,雄性棲息在雌性附近,左右搖擺,然後上下搖擺,先抬起一隻翅膀,然後抬起另一隻,最後同時抬起。它的羽毛膨脹起來,使雄性看起來幾乎是圓形的,然後緊緊地壓縮。與此同時,雄性輕聲咕噥着,有時沿着樹枝側行30釐米左右,然後又回來。它可能會沉迷於拍打翅膀,在追趕雌性時會發出尖叫、喵喵叫、呻吟和嘎嘎聲。雌性可能會吹氣並顫動羽毛。 [5] 
黃褐林鴞會在天然洞或樹上的巢箱中築巢,但偶爾也會在舊建築物的壁架和煙囱中發現巢穴。它們還會使用烏鴉、喜鵲、雀鷹或禿鷹的舊巢,有時還會使用松鼠的洞穴。它們還會在懸崖上或光禿禿的壁架上使用烏鴉或禿鷹的巢穴。黃褐林鴞每窩產2-6枚卵,但有時只產一枚。卵幾乎呈圓形,呈純白色,尺寸約為46.7毫米×39毫米。通常,它們每隔48小時產卵一次,由雌性單獨孵化28-29天。當雛鳥孵化後,雄性會帶來更多的食物,要麼到巢裏,要麼給附近等待的雌性。一旦雛鳥長到6-7天,雌鳥可能會離開巢穴,只為了捕獵,否則會留在雛鳥附近。28-37天后幼鳥就會長出羽毛。幼鳥在離開巢穴後三個月內依賴父母提供食物。當年輕的黃褐林鴞逐漸學會照顧自己時,它們也建立了領地。 [5] 
領地大小取決於地形和獵物的可用性。領地範圍可以從封閉林地的12公頃,到生活在植被較少的山毛櫸林中的65-75公頃,到挪威的102公頃,那裏的獵物密度遠低於英格蘭或比利時。黃褐林鴞通過“歌曲”、威脅行為或飛行小衝突來積極保衞自己的領地,對抗鄰居。貓、狐狸和狗等掠食性哺乳動物也被趕出巢穴附近。有時,帶着雛鳥的雌性黃褐林鴞可能會攻擊接近巢穴的人類,即使是在白天,甚至可能會用爪子傷人吸血。 [5] 
黃褐林鴞在一年內達到性成熟,因此可以在其生命的第一年繁殖。在中歐,一隻黃褐林鴞的壽命為18歲零7個月,而在英國,一隻被關在人工飼養的黃褐林鴞則存活了27年。 [5] 

黃褐林鴞亞種分化

黃褐林鴞(8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灰林鴞指名亞種
Strix aluco aluco
Linnaeus, 1758
2
灰林鴞印度亞種
Strix aluco biddulphi
(Scully, 1881)
3
灰林鴞土庫曼亞種
Strix aluco harmsi
(Zarudny, 1911)
4
灰林鴞非洲亞種
Strix aluco mauritanica
(Witherby, 1905)
5
灰林鴞伊朗亞種
Strix aluco sanctinicolai
(Zarudny, 1905)
6
灰林鴞俄羅斯亞種
Strix aluco siberiae
Dementiev, 1934
7
灰林鴞西歐亞種
Strix aluco sylvatica
Shaw, 1809
8
灰林鴞中東亞種
Strix aluco willkonskii
(Menzbier, 1896)
[3] 

黃褐林鴞保護現狀

黃褐林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黃褐林鴞種羣現狀

在歐洲,黃褐林鴞的繁殖種羣數量估計為535,000-939,000對,相當於1,070,000-1,880,000只成熟個體(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歐洲種羣平均佔全球範圍的80%,因此對全球種羣規模的初步估計是1,400,000-2,400,000只成熟個體,儘管這一估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因此,該羣體被置於1,000,000-2,999,999只成熟個體的範圍內。
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保持穩定。歐洲物種數量趨勢未知(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