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葆戉

鎖定
黃葆戉,字藹農,號鄰谷,小名破缽,別號青山農,長樂縣青山村人,中國現代書法家、篆刻家。 [2]  [4] 
中文名
黃葆戉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69年
職    業
書法家、篆刻家
出生地
長樂縣

黃葆戉人物生平

黃葆戉書畫作品
黃葆戉書畫作品(26張)
青年就讀於全閩師範學堂,後入上海法政學堂。畢業後,醉心書法、碑帖、篆刻、繪畫等藝術,雲遊名山大川。民國成立後,回到福州,歷任福建省圖書館館長、福建甲種商業學校教員、監學等職。民國9年(1920年)後,到上海定居,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負責審定、校對出版宋拓淳化閣帖、天籟閣舊存宋人畫冊等書。後任館美術部主任達20多年;並參與“神州國光社”工作。葆戉精於鑑定,所出版的書畫藝術價值甚高。還兼任《中華新報》副刊“文苑”主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圖畫系主任及上海大學書畫系教授等職。葆戉書法宗秦漢,得戚伯著碑精髓,承伊秉綬筆意,沉健秀逸,與王福廠馬公愚齊名,稱“海上三老”;審定書畫與姚虞琴、吳湖帆、張大壯並稱,號“滬濱四慧眼”。其篆刻初法皖、浙派,繼宗牧甫,上追秦漢,復參漢瓦晉磚、封泥及三代吉金,自成一格。抗日戰爭勝利後,葆戉辭去商務印書館職務,居上海鬻藝自給。名所居為“暖日廬”,又名“蔗香館”。葆戉性情耿直,恬靜無求,事母至孝,對後學循循善誘,一生以藝術為重,清貧自守,嘗刻“葱湯麥飯家風”一印自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聘為上海文史館首批館員,曾任上海市文聯第三屆委員。

黃葆戉主要作品

著作主要有:《青山農篆書百家姓》、《青山農分書千家文》、《青山農書畫集》、《暖日廬摹印集》、《青山農一知錄》、《蔗香館詩稿》等。 [1]  [3] 

黃葆戉藝術特色

黃葆戉痴迷於書法與篆刻,曾寫詩“腰中雖無蘇子印,篋中幸有老萊衣”以自娛。
黃葆戉擅長隸書,其自稱得法於《戚伯著碑》,又學清代書法家伊秉綬,用筆勁健,結構雄渾。其篆刻一開始從皖、浙兩派的篆刻入手,後又學習秦漢文字。他39歲時在自己篆刻的“將軍季子”印章的邊跋中批評了當時從事篆刻者效仿漢印樣式而故意損壞印章的行為。

黃葆戉人物評價

吳昌碩:“藹農先生喜篆,雄渾古穆中能得自然之氣,真大手筆也。”
鄭午昌:“石大不逾指,摩挲劇瓊瑤。秦璽漢私印,字字蟠螭蛟。姓名託以傳,後有千載遙。誰謂壯夫恥,篆刻如蟲雕。吾友破缽龕,舊學斯籀劭。遊神與古會,萬慮一以拋。眾蟬嘒高樹,當午騰炎歊。而君東窗坐,砉然為奏刀。蒸汗渥於沐,縱指興更豪。妙造卅五舉,南面無以驕。嗟君性矯潔,好爵棄之逃。一字酬百金,亦復過耳颮。胡乃於鯫生,有如溪投膠。贈我謂我好,何以投木桃。一語塵君聽,諒不加訾謷。鄙性本硜硜,願言訂石交。”

黃葆戉人物軼事

黃葆戉晚年因精力消退而很少為人題字,但求書者卻很多。為避風頭,黃葆戉經常赴吳中靈巖山的寺中居住一段時間,在家門書帖一條:“老農入山去了。”
參考資料
  • 1.    黃葆戉資料 
  • 2.    金通達.中國當代篆刻家辭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
  • 3.    馬國權.近代印人傳: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135–138
  • 4.    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二編:三秦出版社,2007